在本届大冬会的志愿者中,有4位“洋面孔”格外忙碌。他们每天都要在大运村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介绍中国文化。康妮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来自非洲,2年的留学生涯让康妮的气质中增添了几分中国姑娘的含蓄。22日下午,在大运村中国文化体验区,她正在为一位波兰花样滑冰运动员做服务。她一会儿教这位波兰小伙子汉语发音,一会儿为他介绍中国武术,闲暇时还充当起摄影师。
志愿者康妮:(介绍)所有的在这个中心的,比方说中国结,还有对中国书法解释是怎么回事,还有画画的。
大冬会期间,康妮每天都从早上9点服务到晚上9点,但她一点也不觉得累。相反,却觉得很开心。
志愿者康妮:我的汉语水平提高了一些,还有对中国的文化更了解了,还有(交了)很多朋友,中国朋友、外国朋友。
托马斯是个很活跃的大男孩,他是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汉语的。而在此之前,他是塞拉利昂一家体育报纸的记者。他告诉记者,这两天他除了写哈尔滨大冬会的故事外,更开心的事就是向运动员们介绍中国文化。
志愿者托马斯:我带领这些外国运动员到这里来,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如果他们来中国他们应该了解中国的文化。
在大运村里,除了康妮和托马斯外,来自俄罗斯的谢尔盖、印度的高太平也是大冬会的志愿者,他们在哈尔滨的身份是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大冬会期间,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哈尔滨大运村内的中国文化体验区内,是语言志愿者,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相关链接:
专访大冬会志愿者:那一刻,我们相视而笑
专访大冬会志愿者:解决问题那一刻我们相视而笑
大冬会志愿者:80岁老人也参与 姐妹争做美容师
责编:陈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