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自救,莫过于出发前的认真准备。
当然,这好像是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在野外,一旦真到需要自救的时候,那就说什么都晚了。所以,还是要在本文开头再提一下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很多老生常谈的东西,其实很重要,比如“探险不是冒险”之类,这,谁都清楚。
不必啰嗦。问题在于,怎么样才算充足的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才算充足?这实在是个说不清楚的东西。
2006年7月31日,我们在青海曲麻莱县通天河畔送一支纪念“长漂”二十周年的美国漂流队下水,不由不对他们的装备叹为观止。我们的队长杨勇,正是二十年前那场被誉为“唤醒了当代中国人探险意识”的伟大漂流的“幸存者”。与二十年前相比,他老人家还是不得不承认:仍旧是老美整这些整得巴适(四川方言,大概是比较好的意思)……对比人家的装备,我们这支刚刚漂流了长江南源当曲的队伍,简直就是叫花子。就说救生衣吧,穿上人家那种,真翻船掉水里,那是确实管用,真能从浪子里浮起来。而我们仍是几十年一贯制七块钱一件那种,遇到惊涛骇浪,就只能听天由命了。问题也在这里,那为什么我们不也每人整一件?不可能。一千块美金一件啊,差不多就是我们全队半个月伙食费了……武装到牙齿谁都梦想,但你必须面对现实。不可能因为小米加步枪我们就不做事情。所以,所谓准备工作,只能是量力而行,按现有条件客观评估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能做到99%就做到99%,不抱幻想。当然,你也不可能按在家的标准去比照野外,把家随身带着,那你什么也干不了。还没出发,自己倒先把自己累趴下了。野外毕竟是野外,太过分实无必要,不存在100%的准备。事实上,这个问题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的玩法不同,谁都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当然,即使准备工作做得再好,未知的情况在野外也随时可能发生,常常不可避免。而这,也正是野外生活的乐趣之一。什么都完全按照设计来,搞得跟钟表似的,也了无生趣。这时候,就需要所谓“自救”。此时,余以为自救宝典之首要:就是心平气和。也就是在内心里把这些“不可预见”视为“可预见”,自己先稳住阵脚,不慌,冷静一件件面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