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恩和乔良的微笑
当16岁的肖恩·约翰逊站上女子个人全能的领奖台上,举着银牌向场内的一角微笑时,目光汇聚在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人身上,他也在朝着她微笑。
其实从比赛开始到结束,笑容始终在这个中年男子的脸上荡漾。他就是美国体操队主教练乔良——一位出生于北京的前中国体操队队员。
每次听乔良说话,他与他的职业总会让你产生混淆的概念。这是一个说话语调不快,轻言轻语的人,儒雅的味道总能从细微的举动中自然而然地散发。
所以,他带了十年的弟子肖恩·约翰逊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东方人特有的礼貌和聪慧。
“微笑是她最吸引人的标志!”这是《洛杉矶时报》对约翰逊的描述,也是她带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相比,一贯“冷面示人”的柳金,肖恩继承了乔良最大的特点——微笑。
带着自己的弟子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国,这就像是一个宿命的轮回。“我是北京人,或许这就是冥冥中的安排,让我回到这里带着我的队员来参加奥运会。”乔良微微扬起了嘴角。
回忆自己当初在中国的生活,这位曾经在1989年世锦赛夺得男团铜牌、1990年亚运会夺得团体金牌的乔良最大的感受就是“舒适”。
1991年,这种过于安逸的感觉让他最终选择另一种实现自己的方式——出国。
离开北京的那天,乔良没有笑,因为他的父亲哭了,“他一直很坚强,我之前从来没见过他掉泪。”然而,拖着两个箱子的乔良还是毅然还是了另一种人生。
“以前身边有一大家子人,但到了美国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很孤独。”初到大洋彼岸,语言成了乔良最大的障碍。那时候他的微笑却成了那段岁月中最有用的表情。
面对周围的人微笑,也面对生活微笑。
这种习惯也最终渗透到了他的体操执教中。
在来到美国后的第7个年头,一直在大学教体操的乔良和他的妻子庄立文开办了自己的体操馆。两个月后,6岁大的肖恩来到了乔良的体操馆,从此开始了十年的师徒情。
乔良夫妇用微笑的方式来训练孩子们。在有的体操馆中,教练发火是家常便饭,而且学员们一不许哭,二不许抱怨,而乔良的体操馆氛围非常融洽,他总是微笑着鼓励孩子们。“他告诉每一个孩子,‘你们来这里,首先是要自己开心。’”
这种非传统的训练方式,让肖恩受益匪浅。“教练告诉我,我是个混合体,”肖恩说,“既有中国运动员擅长的技术和准确性,也有美国运动员擅长的力度,所以我才会脱颖而出。”而肖恩也始终有着宽松的训练环境。
“生活日常上,她与普通学生一样,上午上学,下午放学后来训练体操,一天四小时。她不但是冠军,还是一个全是A+的学生。”除了肖恩的银牌,她的聪慧也令乔良欣慰,在个人全能比赛中,他依然对肖恩感到满意,“我为肖恩感到自豪,她做出了伟大的表演。在赛场上,我只能控制我所能控制的,比如肖恩的表现,不能控制裁判。她做出了足够好的表现,不过有时裁判可能觉得还不够。”
乔良的儒雅也淡淡的映在了他的微笑中,“我为孩子感到骄傲,单项的决赛很快就会开始,我会尽快调整肖恩的状态,自由操和平衡木上她都有夺冠的可能。不过,中国队的程菲和李珊珊也有夺冠的实力。”
当杨伊琳夺得铜牌,而柳金与约翰逊帮助美国队包揽了女子个人全能的金银牌,乔良还是会被问到已经谈过无数遍的话题。
和郎平一样,在中国比赛,乔良有着特殊的境遇。
一个中国人带领着美国体操与中国队同场竞技,总绕不开中国的话题。而这时候乔良的微笑,总能抓住中国记者的心。
“奥林匹克不分国界。它属于每一个人,是每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所以来北京我也在享受这种经历。”
这种经历,乔良早就在郎平身上逐渐体会,“我觉得像郎平大姐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在海外为我们中国人争光,所以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很骄傲。”
是的,在另一个层面乔良也是所有中国人骄傲,“当年到美国,我拖着两个箱子就去了......所以,我觉得体操最重要不是训练我拿了多少多少金牌多少奖牌,而是训练了我的精神。”乔良说,这种精神恰恰也是奥林匹克带给所有不同国界和肤色人的,这远远超越了国界。
乔良又一次微笑,在北京微笑。
责编:裴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