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频道 > 健身·户外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三位车迷见证三十年生活变迁:自行车的日子

 

CCTV.com  2009年04月01日 15:18  进入体育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消息  

左: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中: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右:租车企业家王勇。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北京人首先会想到车。北京现有机动车300多万辆了,堪称中国城市之最。很多老百姓在享受四个轮子生活的时候,恐怕忘不了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时代。10年前,京城还是国内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城市,全市大约有1000万辆自行车,平均每个家庭有2辆。自行车是北京人的主要代步工具,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北京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1888年,英国人邓勒普发明了充气车胎的自行车后,自行车很快便传到了中国。北京人最早把自行车叫洋车、脚踏车。当时,骑自行车绝对是一种时尚,那种感觉不逊于现在开宝马和奔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了家庭“三大件”之一,买自行车得要“票”。自行车见证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轨迹,自行车融入了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

  有关自行车的故事,都定格在著名摄影家王文澜先生的镜头里。王文澜拍了30多年的自行车,在他眼里,自行车仿佛是有表情、有灵魂的,像人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那样生动而又具体。看到这些图片,使我们对那些离不开自行车的日子记忆犹新。

  在王文澜的镜头里,还有他的两位车迷“同行”,一位是著名自行车收藏家王明玺,一位是公共单车(出租自行车)的推广者王勇。巧的是这三位自行车迷都姓王。

  王明玺二十多岁就当了八级钳工,1954年花480元钱买了一辆英国“凤头”牌自行车。那时的48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这让他露了脸。从此他开始节衣缩食,收藏自行车,到现在已经收藏了300多辆,包括几十个国内外品牌的自行车。其中一辆1917年制造的英国“白金人”牌车,现在是硕果仅存的一辆,曾有一位英国人要用一辆“劳斯莱斯”跟他换,老爷子愣没舍得出手。

1/8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