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食物烹饪得既美味又营养?既符合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的不同口味,同时又能彰显哈尔滨作为东道主的地域特色?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组委会餐饮工作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大冬会餐饮工作借鉴北京奥运会经验,从全国各地选聘了160余名厨师,其中80余人直接服务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据组委会接待部餐饮管理处处长邵鸣贵介绍,北京奥运会时,北京奥组委从全国各地的烹饪学校抽调了2000余名厨师,充实到组委会各个接待酒店,其中就有哈尔滨商业大学烹饪系的20余名师生。
由于哈尔滨缺乏西餐厨师,大冬会组委会决定借鉴奥运会经验,通过哈尔滨商业大学烹饪系的引荐,从山东、上海、郑州、扬州等地的烹饪学校选聘厨师,其中90%是西餐厨师,另外还从宁夏选聘了部分清真食品厨师。 邵鸣贵介绍,这160多名厨师分配到哈尔滨、亚布力和帽儿山等三个赛区的接待酒店工作,目前已经全部上岗。此外,组委会接待酒店的所有食品都是定点供应,以保证餐饮的安全卫生。
黑龙江大学校长、本届大冬会黑龙江大学主运动员村执行村长张政文表示,“饮食工作对大冬会的成功举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吃得安全、舒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曾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餐饮服务工作,本届大冬会大运村丽泽园饮食中心的总负责人朱云龙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经验表明,许多外国运动员都钟爱中国美食。所以,除了为世界各地运动员准备纯正的西餐,大运村还适当提高了中餐比例。在丽泽园餐厅,用中英文双语书写的介绍食品的餐牌整齐地摆放在桌上,甜点、热菜、沙拉、面包,各种食物应有尽有。朱云龙介绍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东北特色菜酸菜炖肉也在大冬会餐桌上闪亮登场。
在可同时供500人用餐的穆斯林餐厅,白色的餐桌、蓝色的椅子、清真寺的图案,一切都按照穆斯林饮食的习惯精心布置。穆斯林餐厅总负责人、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清真烹饪系的宋国庆表示,为保证清真饮食的“独特风味”,服务人员针对餐具设置了专门的清洗通道。“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最骄傲的事情是餐饮服务做到了零投诉。在这届大冬会上,我们也要力争达到零投诉的目标!”宋国庆微笑着说。
责编:陈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