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南京,古称金陵,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体育事业,通过创新的体育消费模式激发城市活力,为市民打造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2024年12月,由中国生活体育大会智库团队发起,北京体育大学白宇飞教授团队倾力打造的2024年度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矩阵重磅发布,六朝古都南京榜上有名——在25座城市各项指标中,南京的经济指标0.7995,宜居指标为0.4203,体育指标为2.0383,认知指标为0.4322,潜力指标为0.3728。
城市生活体育指数理论模型
南京生活体育指数得分图
一、依托本土体育产业升级·释放城市经济活力
南京市以总分第一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目前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31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410亿元,占GDP比重2.3%,人均年度体育消费达333.91元。
2024年,南京市体育局创新推出“一节六季”的体育消费活动模式,贯穿全年。这一创新举措包括“燃动季”、“仲夏季”、“金秋季”、“网购季”、“跨年季”和“迎春季”六大主题体育消费节活动,融合商业、农旅、教培、科技、金融的体育消费生态系统。在2024南京体育消费节上,爱飞客航空运动基地、南京艇友赛艇俱乐部、德菲特击剑俱乐部等一批“最受欢迎体育消费新场景”成为市民体育消费新选择,还推出了140个集潮流运动、新兴项目、都市运动中心、户外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以及体育消费地图。期间,相关部门每年向市民发放千万元体育消费补贴,惠及健身群众百万人次以上。
南京市体育部门已分批打造了共计170个体育消费新场景,牵头成立了南京都市圈体育产业联盟,打造了10条南京都市圈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在遴选公布的江苏省全省100个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中,南京共有20处场景入选,其中精品案例5个,一批精品赛事开始进驻大型商圈。如在金鹰世界举办的南京街头篮球系列赛,5天的比赛吸引了近4万人次到场观赛。在南京体育嘉年华暨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南京站)举办期间,仙林金鹰客流量超20万人次,营业额同比增长22%。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在南京举办的赛事参赛人数近30万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带动相关消费30多亿元。因体育赛事拓展的消费场景接连“上新”,消费链不断延伸,赛事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持续有益的影响。
今年,2024南京体育嘉年华、2024环南京都市圈自行车赛等一批精品赛事将更深入地走进南京各大景点,进一步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南京市体育局在去年发布的“南京体育旅游电子地图”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了10条都市圈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线路巧妙地将都市圈秀丽的自然风景与各类适合全龄段的体育项目连接起来,为市民带来了更多假日新玩法。
据江苏省体育局2024年公布消息,2023南京马拉松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2.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6.2亿元。2024南京溧水半程马拉松为溧水区各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553万元,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及旅游消费。
2024年南京体育嘉年华,围绕“体育+”创新活动模式,把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打造“文体商、游购娱”为一体的街头体育新场景。比如,夜间特色集市、路人挑战等具有表演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系列体育活动,融合文旅商体,拓展特色夜间多元消费,推动消费红利持续释放,引领夜间体育消费新风尚。如携手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打造南京街头撑竿跳高首秀、联动金鹰湖滨天地推出1000份体育消费券、开展“体育助农助销”市集等。
二、“举步可就”健身 嵌入居民美好生活
近年来,南京市体育局以“举步可就”为目标,加大城市社区嵌入式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拓展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新空间。最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22平方米,2025年,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4.2平方。
南京青奥体育公园
江北新区的新城体育文化公园2024年对外开放,这片原本是“荒地”的大面积草坪,摇身一变成为辐射周围6个小区约2万居民、占地面积9257平方米的体育文化公园,居民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
资料显示,2024年南京新改建体育公园(广场)4个、灯光球场42片、百姓健身房14个、健身步道新增100.46公里。目前全市建有体育公园(广场)123个、灯光球场281片、百姓健身房50个、健身步道4650.88公里,为市民们提供了一批新的健身锻炼场所和新晋“网红打卡地”。在提升硬件条件的同时,南京将灯光球场电子信息纳入全市体育场地设施电子地图。
南京市尧新社区盘活闲置空间,筹划打造了设施设备最全的百姓健身房。460平方米的活动面积覆盖健身器材区、乒乓球区、疗养区、休息区等不同功能区,居民们可以享受“一站式”的健身体验。2026年南京青奥体育公园也将被改造成5万座专业足球场,即将成南京体育文化新名片。
南京的各个区县也充分利用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栖霞区西岗街道桦墅村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还获得了“江苏省自行车训练基地”授牌荣誉;位于江宁区的黄龙岘体育旅游村入选江苏省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该村以江宁春牛首马拉松、黄龙岘最美夜跑等活动为依托,以“体育+旅游”产业为支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三、奥运城市加速度 打造“体旅融合”新名片
2024年,南京市举办办省级以上赛事93场,包括12项国际级比赛、43项国家级比赛、38项省级比赛。此外,200多项群众性体育赛事也将举办。
2024年,南京马拉松、南京半程马拉松、第23届市运会、南京市大学生篮球联赛、南京都市圈自行车赛等本市自主创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先后举办。同时构建“市区联动”“一区一品”“一区多品”的南京特色品牌赛事集群,对标国内赛事名城。
南京马拉松开跑
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为办赛方向,南京先后举办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斯诺克国际锦标赛,尤其是丁俊晖在南京重新夺冠,在业内掀起了一阵热潮。南京还申办成功2026世界蹦床锦标赛以及排球、篮球、羽毛球、霹雳舞、赛艇、轮滑等国际重要赛事,推进2025年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筹备工作。
作为一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都市,南京对于水上运动的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秦淮河上举办南京国际名校赛艇邀请赛和南京高校赛艇挑战赛,在玄武湖举办赛艇公开赛,并配套举办相关活动。
“环南京都市圈自行车赛”“骑进”特色景区和美丽乡村,2024年中国龙狮运动公益万里行启动仪式暨江苏省龙狮大赛(南京站)走进景区,中国(南京)啦啦操公开赛来到历史景点,2024中国街舞联赛(南京站)将继续走进门东历史文化街区、2024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南京站)将继续走进仙林商圈、2024全国室外射箭锦标赛(室外)决赛继续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举行……一系列“体旅融合”经典赛事将打造南京“体旅融合”新名片。
四、古都新韵绽放光彩 传统现代创新融合
在秦淮河畔,“龙舟文化节”将传统龙舟竞渡与文化展演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在明孝陵景区举办的“明文化马拉松”,让跑者在领略明代历史文化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创新了体育消费形式。
此外,南京还在一些历史文化场所开设了特色体育课程。这一做法不仅创新了体育教学模式,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夫子庙地区的太极拳班为例,学员们在这座千年古刹的庭院中习练太极,伴随着古老建筑的飞檐翘角,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浸润,将身心修养与武术技艺完美融合。而在朝天宫开设的古典舞蹈课程,则让参与者在明代建筑的氛围中,体验中国传统舞蹈的优雅与韵律。这些课程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成为了游客体验南京文化的新方式。市政府还计划在其他历史遗迹如明孝陵、阅江楼等地开设更多特色体育课程,如传统武术、健身气功等,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体育生活。这种将体育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参与度,也为南京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2024年是南京青奥会十周年,将青奥主题文化展、“在巴黎遇见南京”等主题活动和2024南京赛艇文化月结合,进一步拓展南京与国际、与地区间的体育交流合作。此外,通过打造冰雪运动文化月、水上运动文化月、电竞文化月和骑行文化月等活动,有力推动文化和体育、活动的联结。
南京玄武湖水上运动赛艇比赛
同时,南京也在尝试通过健身活动的推广为全市健康事业赋能。根据最新数据,今年南京市已进行1575人次的免费国民体质监测,有效提高了市民的健身意识。目前已建成6个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会同市卫健委验收后挂牌,指导各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站、点)按计划实施年度体质健康检测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为了进一步推广健身活动,南京建成150家“微社区”运动俱乐部,招募会员约2万人。以俱乐部为主体,开展冰壶、篮球、路跑、太极等30余个体育项目共500余场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解决群众健身“跟谁练”的问题。
五、南京向未来 青少年体育+科技+户外多维发展
近年来,南京市体育局会同市教育局布局实施“5621”计划,在每个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并搭建起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十大体育联盟”,形成市、区、校、班四级竞赛体系,每年带动全市青少年学生近20万人次参加。强化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从校园到社会的完整人才输送链条。南京的目标是创建500余所省市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南京为市民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和健康管理服务,推动智慧体育发展。比如各体育场馆逐步引入自助服务机、人脸识别设备、无人值守闸机、灯控等智能化硬件,在南京“互联网+健身”体育惠民服务平台——“宁体汇”APP上,南京400余个惠民场馆都可在线预订,低免时段一目了然;全市上万个健身点位信息也以地图形式显示,让市民随时随地解锁运动的快乐,让“你点我送”服务品牌深化。
此外,南京是我国第一座得到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授权举办世界步行日健身徒步活动的城市,经过20年不断坚持,该活动已经成为南京全民健身发展的一面旗帜。栖霞区西岗街道桦墅村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并获得“江苏省自行车训练基地”授牌荣誉,这些金字招牌酱大大推动南京户外运动的发展。
展望南京市民城市生活体育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蓝图。首先,可以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在社区、公园、学校等场所增设多功能运动场地和智能健身设备,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可以深化“体育+”战略,将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独具南京特色的体育文化IP。例如,可以开发以明城墙为背景的夜跑路线,或在秦淮河畔打造集健身、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运动空间。此外,可以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支持体育创业创新,培育新兴体育业态和消费模式。比如,可以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主题体验店,为市民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运动服务。相信六朝古都南京在未来将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特约撰稿:杨旺 实习生:杜欣蔚)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