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武汉,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一座唱响全民健身“四季歌”的英雄之城。2024年,它正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浓厚的体育氛围,为市民打造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引领城市体育的新风尚。
2024年12月,由中国生活体育大会智库团队发起,北京体育大学白宇飞教授团队倾力打造的2024年度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矩阵重磅发布,广州的指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5座城市各项指标中,广州的经济指标0.7974,宜居指标为0.4471,体育指标为1.9342,认知指标为0.4274,潜力指标为0.3616。
城市生活体育指数理论模型
武汉生活体育指数得分图
一、“体育赋能”拉动经济引擎,赛事经济引领消费新风尚
2024年上半年,武汉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15亿元,全年体育消费总规模有望达到440亿元。盘点近三年的全市体育总产值,从531亿元增加到85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5%。在体育流量变经济增量的过程中,武汉这座传统的工业城市又增加了“体育之城”、“运动之都”新标签。“体育赋能”带来的强大的消费动能,正成为拉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依托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等顶级赛事,武汉市体育局在2024年春秋两季分别举办了武汉体育消费周和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通过“展会+赛事”的模式,举行一系列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和系列赛事经济活动,将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
2024年武汉体育消费周期间,以“赛、食、赏、购”的全新立体消费场景,宣传推广覆盖近1000万人群,带动消费超过5亿元。2024武汉体育消费博览会现场销售总额为448万元,体育线上消费活动拉动直接消费1544万元,拉动间接消费超8000万元。
2024年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设置“购精彩”市集、“LOVE武网”大看台、多巴胺运动汇、武网美食节等区域,打造了覆盖“食、游、购、展、演”的多元化消费场景。据统计,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期间,分三批发放的1000万元金秋体育消费券,并首次推出“汉马券”,向汉马参赛选手定向发放消费券。首次通过自主研发平台——“汉运动”发放体育消费券,同时首次拓展体育消费券应用场景,在体育用品、体育场馆、汉马美食等多元业态场景消费。2024武汉体育消费博览会现场销售总额达到448万元,线上活动直接消费更是拉动到1544万元,间接消费超8000万元。
此外,在武汉, “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风尚。第五届中国(京山)网球节期间,地方政府推出了涵盖各类优惠的系列活动,包括温泉万人沐汤节、特色美食展示、网球趣味运动会等。这样的活动接待了约24.8万人次游客,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达到1.57亿元。例如,武汉市洪山区在街道口商圈举办的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单日客流量达到了7万人次,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48%,达到了111万元,显示了体育赛事对商业活动的强大引流能力。
众多经典赛事的举办,也成为引流的关键。2024年武汉马拉松与樱花季活动的完美结合,不仅吸引了26.28万人报名参赛,更有超过5.3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据测算,2024汉马赛事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约7.8亿元,预计为武汉创造15.75亿元的城市效益。202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累计票务销售2500余万元,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同期增长4.88倍。累计入场观众超18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80%,其中外地观众占比44.1%,近8万人次。
武汉马拉松开跑
武汉也积极发展水上运动相关产业,如开发渡江节主题旅游产品,组织游轮观光等活动,让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能参与其中。这不仅丰富了城市的体育旅游资源,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武汉市政府正大力推动水上运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游泳、龙舟等项目外,近年来还引入了皮划艇、帆船、水上摩托等新兴水上运动项目。这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运动选择,也带动了相关设备制造、培训教育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武汉正在打造一批水上运动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其中,东湖水上运动中心集训练、比赛、休闲于一体,不仅满足了专业运动员的需求,也为普通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水上运动体验。此外,武汉还在积极申办国际性水上运动赛事,如世界皮划艇锦标赛等,以赛事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2024年,武汉还成功举办了亚洲女足联赛最高级别的赛事——女足亚冠联赛。该项赛事带动了武汉体育场馆的全面升级,不仅提高了场馆的硬件设施,还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赛事体验。同时,围绕赛事还衍生出了众多配套产业,如体育装备、旅游服务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武汉市东西湖区最大的体育场馆——武汉五环体育中心
二、体育公园场所“实惠到家”,体卫结合“精准把脉”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市共有体育场地44186个。体育场地总面积为3971.0020万平方米,年度增长率为18.8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89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9%、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4%。
为更好地构建全民健身场地,2024年武汉市新改扩建了10个体育公园。当前,4万平方米以上的体育公园遍布武汉三镇,江岸区有塔子湖体育公园、汉口江滩体育公园,江汉区有常青体育公园、菱角湖体育公园,硚口区有汉江湾体育公园,汉阳区有张之洞体育公园、四新体育公园,青山区有青山江滩体育公园,蔡甸区有后官湖体育公园等。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健身“治未病”的大健康职能,全市各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全覆盖,常年免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五进活动”,不断提升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软硬件设施,“精准把脉”市民群众体质健康状况,开具“健康运动处方”,每年为超过4.5万余人次进行国民体质监测。以全民健身大讲堂、全民健身和美乡村行等活动为载体,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健身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4年,武汉共建了30处健身会所,惠及各类街道、乡镇。这些项目根据场地大小,器材类别不同以及居民健身需求不同,因地制宜地分成球类运动中心、和美乡村健身广场、社区健身苑、社区健身房、和美乡村健身长廊、社区体育中心(广场)等,从而进一步形成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12分钟全民健身圈”。8月8日,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比4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的湖北文旅·武汉冰雪中心在汉阳区开业。11月8日,总面积6万平方米,雪道总长度约1000米的华中超大室内滑雪场——甘露山国际滑雪场在黄陂正式营业。这两处规模宏大的室内滑雪场的建成,成为本地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成为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实施的鲜活案例。
随着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面广的品牌活动逐步成型,体育健身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2024年,以市区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引领,武汉市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超1200场次。真正做到了“周周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力打造了武汉居民高品质生活体育新场景。
三、W、C、Han高标准赛事体系,武汉唱响“四季歌”
近年来,武汉市体育局围绕春夏秋冬、自然景观及传统节日,坚持举办风筝、游泳、龙舟、登山、徒步、冰雪等全民健身活动,做足山水园林文章,唱响了武汉全民健身活动的“四季歌”——春有汉马,夏有渡江节,秋有武网,冬有大众冰雪季。
通过高标准打造W(世界级)、C(国家级)、Han(市级)赛事体系,做大做强系列品牌赛事,不断激发城市活力。
W类国际性赛事中,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国际篮联三人篮球女子系列赛等,对外展示了武汉城市魅力。2024武汉网球公开赛期间,巴黎奥运冠军郑钦文回汉参赛,萨巴伦卡、高芙、佩古拉等世界顶尖职业选手同场竞技,网球热潮席卷了整座城市。
C类国家级赛事中,中华垂钓大赛总决赛、全国游泳锦标赛、中国足协超级联赛武汉主场等近30项活动陆续上演,全面提升了武汉市体育项目影响力。5月在武汉枫叶国际冰上运动中心举办的全国冰壶冠军赛,来自全国各地的36支队伍参与了男子、女子和混双项目的角逐。这是武汉首次承办国内冰壶项目最高级别赛事,也是南方省份首次举办全国冰壶比赛。
H类武汉本土赛事中,主要包括武汉马拉松、武汉7·16渡江节、武汉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独具武汉特色的系列体育活动。2024年3月,武汉马拉松在樱花盛开的时节举行。2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0名跑者,奔跑在“一城花海,两江粉黛”的最美赛道上,让参赛选手充分感受江城武汉的魅力、活力和吸引力。
四、把握独特水资源优势,合力共筑“水上运动之城”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经典线路已经成为武汉人与长江一年一度的大约会,也是这座“水上运动之城”的一张闪亮名片。
武汉渡江节作为城市的标志性体育活动,已成功举办49届。2024年武汉渡江节选择在全民健身日8月8日举行。参加横渡活动总人数在1900人左右,组成28个方队,每个方队60人。这项活动不仅传承了城市文化,也成为激发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平台。其参与群体也在不断年轻化,展现着水上运动项目不断兴盛的生命力。
武汉渡江节
武汉市政府正努力将水上运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在渡江节期间,全市对中小学免费开放40家游泳馆,约30万中小学生及家长可以免费参与游泳活动。同时,还对3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免费游泳技能和溺水自救知识培训,提高了青少年的水上安全意识和技能。
此外,武汉还开展了全民游泳快闪活动,通过创新形式吸引更多人群参与,传播游泳文化。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培养游泳项目的后备人才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全面整治长江、汉江及其支流的水质。通过控制工业污染、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恢复湿地生态等多项措施,武汉的水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水质的提升不仅为水上运动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也增加了市民参与的信心。
此外,武汉还实施了“两江四岸”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了滨江绿道、亲水平台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运动的空间。赛事期间,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为主题,打造武汉首个以渡江为主题的灯光秀。以两江四岸为载体,把江、楼、桥、城这一独特的城市景观展示给游客。
武汉市正努力打造“水上运动之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任姚钦安表示:“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定要把渡江节坚持办好,做好游泳文化推广、后备人才培养,通过竞技体育带动全民健身发展”。
未来,武汉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水资源优势,系统推动“六个一工程”:
一个系列赛事——举办更多元化的水上运动赛事和活动,打造更多水上运动场景,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运动体验和消费选择;
一系列水上基地——打造水上运动基地建设,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武汉建成了多个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皮划艇、帆船等项目的运动员;
一些列文化活动——通过武汉渡江习俗入选武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强水上运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武汉市发展市民体育生活的必要手段,如“水上运动+文创”、“水上运动+科技”等,不断释放体育消费新动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水上运动进一批学校——深化体育教育,建议将水上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游泳技能和水上安全意识,甚至可以考虑实施”一生一技能”计划;
引进一批水上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武汉市应加强与高校合作,设立水上运动相关专业,培养教练、运动员、赛事组织者等专业人才,同时引进国际高水平教练和运动员,提升本地水上运动的专业水平;
创新一套赛事——创新赛事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传统的渡江节,可以开发更多特色水上运动赛事,增加水上运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在这座江城里,水上运动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通过创新的体育发展模式,武汉正在书写着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篇章,让水上运动成为每个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健康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特约撰稿:杨旺 实习生:杜欣蔚)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