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在生活体育方面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科技创新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为支点,以“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为目标,深圳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智慧、多元、充满的体育新局面。而2025年底即将举办的粤港澳全运会,则为深圳体育注入了新动能、新引擎。
2024年12月,由中国生活体育大会智库团队发起,北京体育大学白宇飞教授团队倾力打造的2024年度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矩阵重磅发布,深圳的指标让人印象深刻——在25座城市各项指标排名中,深圳的经济指标0.8807,宜居指标为0.4323,体育指标为1.9972,认知指标为0.4435,潜力指标为0.4102。
城市生活体育指数理论模型
深圳生活体育指数得分图
一、从“跟着赛事去消费”到海上运动产业
2024年10月,深圳市发布的《2023年度深圳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报告》及《2023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深圳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相关细分领域呈现迅速恢复特征。深圳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909.39亿元,增加值784.45亿元。从经济贡献看,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27%。和其他城市比较,深圳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处于较高水平。
自2020年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以来,深圳市持续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国家级体育消费活力城市。《2023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深圳市的体育消费总规模达689.03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3873.13元,位于全国前列。
深圳积极打造深圳模式,利用赛事引领消费新场景。2024年深圳市举办了超过100场重大体育赛事,大大带动了旅游、餐饮、交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和融合。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消费”、“跟着赛事去打卡”等,真正促进了深圳文、体、旅三块事业巧妙融合。
2024年深圳马拉松,吸引了超五万名参赛者,赛事期间预计撬动的经济产值高达数亿元。而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系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齐聚深圳,持续升温的“羽毛球热”“游泳热”“长跑热”也推动赛场周边商圈人气积聚上涨。
深圳作为滨海城市,近年来积极引进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基地共15个。包括中国杯帆船赛等国内顶级赛事,已经逐渐融合了互联网、文化、旅游、地方节庆等内容,同时延伸到包括赛事举办、教育培训、海洋体育项目体验等多元化运作模式,并带动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交通出行等一系列消费的增长。以海上运动为代表的水上休闲运动产业,已经成为深圳体育消费的新亮点。
深圳帆船水上运动
2024年,政府机构、各大体育企业、赛事公司携手发力,打造了一场长达半年的“深圳体育消费嘉年华”盛宴,吸引了上千万人次参与,发放了体育产品和服务让利优惠额度超数亿元,其间产生的体育消费总量更是难以估量。“8·8全民健身日”特别促销活动,联合各大商场、健身房及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折扣和优惠。
此外,深圳加快发展水上海上、山地户外、冰雪、航空、马拉松、自行车、马术、汽摩、匹克球、板式网球等消费引领性强的项目,积极打造体育公园、体育旅游基地、户外营地、房车露营等体育消费新场景。
科技创新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体育产业。深圳的互联网巨头和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涉足体育领域,推出了线上健身APP、智能健身设备、运动社交平台等创新产品。深圳体育产业总量中,体育科技相关产业占比超30%。
二、打造宜居环境,构建“10分钟运动圈”
深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大都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公园、滨海绿道、社区体育设施等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0分钟运动圈"。
以”深圳湾公园+红树林+滨海绿道”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户外运动环境,还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深圳湾公园沿线的16公里滨海绿道,集运动、休闲、观光于一体,每天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骑行、跑步、健步走。
深圳湾公园的滨海绿道
作为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深圳市体育产业园及深圳市首个工会普惠体育基地,湄南河体育产业园是在旧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目前已经成为深圳文体的一张亮丽名片。深圳市还大力推进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小型体育馆、游泳池、网球场等设施,力争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这些小而美的社区体育设施,满足了居民日常锻炼需求,也成为邻里交流的重要场所。
此外,深圳积极推广“互联网+全民健身”模式,开发了“i运动”、“i深圳”APP平台,为市民提供运动指导、赛事信息、场地预约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3年底,“i运动”平台注册用户突破500万。“i深圳”平台整体运营高效稳定,平台注册用户增长了776.8%、累计入场锻炼人数增长了966.4%,让体育场馆“触手可及”。
三、2024,深圳“燃”起来
瞄准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2024年,深圳市先后举办了200多项重大体育类活动,官方、民间和企业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甚至上千。目前,深圳正在逐步形成涵盖“国际重大赛事·顶尖职业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群众体育赛事”等各具特色、互动联动的赛事体系。
2024年,深圳先后举办了全国游泳冠军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沃尔沃中国公开赛等高端赛事。全国游泳冠军赛是奥运会前一次预演,9天的赛程,吸引了近3万人次观赛,近千名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相聚深圳。沃尔沃中国高尔夫公开赛作为在中国内地举办时间最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高尔夫职业赛事,已得到DP世界巡回赛和中国巡回赛的联合认证。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已经成为深圳一张璀璨的体育名片,赛事期间一票难求。而国内水上运动第一精品赛——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开赛仪式则吸引了中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艘赛船、约1260名选手参加。
深圳是座奔跑之城。连续荣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的深圳马拉松赛,吸引了全球37个国家及地区105367人报名、2万人参赛(含团体200队),带领参赛者和家属沉浸式体验深圳“碧海蓝天”“公园之城”“建筑之美”,感受现代化城市与美丽自然的相互交融,打造一场“奔赴山海”的城市嘉年华。
深圳百公里越野赛、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盐田奔赴山海元旦迎新登高赛、龙岗区重阳登高活动、龙华区全民迎新跑、深圳磨房百公里、“环大鹏100”超级滨海山径赛等自主品牌赛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进行中的深圳马拉松
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除了前面的中国杯帆船赛,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深圳·宝安总决赛、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赛艇联赛、深圳帆船周、中国深圳青少年帆船赛、粤港澳大湾区帆船赛、中国家庭帆船赛等赛事,都立体多元的展现了深圳海洋的无限魅力。
此外,深圳正致力于打造智力运动之城,举办包括“一带一路”深圳象棋国际邀请赛、第四届“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深圳(龙岗)国际象棋大师赛等高端品牌赛事,以及一年一度的“深圳象棋日”系列活动。
四、激活“体育+”,新动能·新趋势·新引擎
2024年颁布的《深圳市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措施》提出,加快构建多种类、多主体、多层次赛事体系,在原有一类和二类体育项目基础上,增加田径、游泳、冰雪、公路自行车、户外越野等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项目,同时鼓励发展赛车、马术等新兴体育项目。
《措施》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争先创优,除对职业联赛周期长、比赛场次多、球迷参与多、俱乐部投入多、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足球和男子篮球俱乐部继续保留资助外,对其他项目的职业俱乐部的支持方式转向根据成绩进行奖励。例如,重点支持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冰球、五人足球、三人篮球、帆船、国际象棋、象棋、围棋、电子竞技等项目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对参加上述项目的国内外顶级职业联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按项目影响力、联赛成绩和实际投入,给予奖励。
结合深圳山海连城特点、“一脊一带二十廊”规划,支持培育户外越野、公路自行车品牌赛事。充分发挥深圳历史文化、红色资源、生态宜居的优势,以构建文旅生态为引领,不断丰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培育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休闲体育旅游景区。
打造海上运动活动高地,开发摩托艇、冲浪、帆板等水上休闲运动产业,打造华南地区海上休闲运动基地,积极推广健康时尚的海洋城市生活方式,打造国际化城市名片。同步大力推进建设高端赛事之城、智力运动之城和休闲运动之城。
六、运动新潮流,全运新机遇
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的体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
在深圳,新兴运动项目,如电子竞技、攀岩、冲浪、滑板等广受年轻群体中欢迎,衍生出了一批潮流运动品牌和体验店。深圳的创客文化也渗透到体育领域,催生了一批DIY运动装备工作室和体育创新社区。积极引进电子竞技等新兴赛事到补贴力度,同时还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的投入,建立了完善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机制。深圳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体育组田径百米比赛中跑出11秒48、被网友冠以“少年苏神”的称号的韩信、连续赢得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后12岁的小轮车天才刘浩冉、巴黎奥运会上夺冠的花样游泳王柳懿、王芊懿、知名网球选手王欣瑜等,都是“深圳制造”。
同时,深圳市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体育人才交流项目,派遣专业教练和技术人员赴海外进修,邀请国外专家来深讲学和指导,促进了本土体育人才的成长,增强了深圳体育界的国际化视野。
在未来,深圳将迎来新一批大赛机遇。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联合举办,深圳将承办闭幕式和12个竞体项目(羽毛球、拳击、射箭、篮球、艺术体操、马术、排球、马拉松等)。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大型运动会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深圳,更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使体育赛事流量变成“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增量。(特约撰稿:杨旺 实习生:杜欣蔚)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