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是3月30日当天距离泛雅典体育场最近的几个火炬手之一,跑在他前面一棒的是北京申奥功臣、著名体育人楼大鹏先生,而跑在他后面一棒的是来自北京二中的中学生王安妮。“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巧合,奥运火炬从一个年长者的手里传给我,而我又把这个火炬传给了一个青少年的代表。奥运圣火大概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的吧。”李兴钢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
北京奥运圣火3月24日在奥林匹亚取火时,李兴钢正忙碌在“鸟巢”的工地里,没顾得上看电视直播,但晚上回家后,他仔细地看了电视新闻,补上了这一课,而且似乎颇有心得:“我可以感觉到全体中国人民对于奥运圣火的那种期待。火是人类和自然对接的一种方式,关于火,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传说。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而我们中国也有钻木取火。火对于每一个人群都显得非常重要、神圣。”
参加奥运圣火传递对于李兴钢来说不仅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更有着别一番意义:4个多月后,曾经他手传递的奥运圣火将回到北京,点燃耗费了他5年多心血的“鸟巢”主火炬。
李兴钢对“鸟巢”的爱不用多说,那是他的作品,是他的“孩子”;而他对火炬的爱似乎也不遑多让。他特意在自己传递过的火炬身上,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传递日期。因为他“害怕自己的火炬和全二平(另外一名火炬手)的搞混了。”而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当有工作人员拿着他的火炬出去合影后,不到一分钟他竟追了出来。火炬似乎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的视线。
“我一定会把火炬好好珍藏,但我还没想好把火炬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说这话的时候,李兴钢一脸满足,幸福得就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