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兴刚
5年前还默默无闻的李兴钢如今可是个大名人了,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称号已经足够炫目,现在,他的身上又多了另外一层身份―――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从建筑设计师到奥运火炬手,李兴钢这5年的每个日日夜夜似乎都和2008年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奥运会有关系。他是历史的创造者,毫无疑问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找到李兴钢并不容易。3月31日,他乘坐北京圣火专机抵达北京后,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北京迎接奥运圣火的仪式,下午就带着祥云火炬,一身运动装出现在了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的直播室,而晚上等着他的还有另外一个电视采访。尽管诸事缠身,但李兴钢还是在这个下午,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眼前的李兴钢似乎并不符合通常人们关于他这类公众人物的想象。他个头不高,留着小平头,带着眼镜,瘦削、白皙、稳重、内敛,完全是一副书生模样。但就是这个今年只有39岁的年轻人,却无意间成为历史的聚光灯下不可替代的焦点人物。
“一些媒体说我为‘鸟巢’失眠两年,那是一种夸张。那段时间,我只是睡不好觉而已。我手中的这个工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国家体育场。这是我的压力所在。压力和责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化解压力的过程。”
李兴钢2002年,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派驻瑞士,与瑞士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公司联手设计方案,参加国家体育场的竞标,并最终入选,2003年,李兴钢成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时年,他只有34岁。
在出任“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这5年里,年轻的李兴钢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他既要跟业主、政府和奥组委等多方协调关系,又要跟外国的工程师和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同时要为数千张施工图纸一一签字;高强度的工作甚至让他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总是睡不好觉、完成最终图纸后住进了医院。
如今回顾起这段“峥嵘岁月”,李兴钢对记者笑言:“一些媒体说我为‘鸟巢’失眠两年,那是一种夸张。那段时间,我只是睡不好觉而已。我手中的这个工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国家体育场,国家的重要事件、全世界的盛大聚会将要在这里举行。这是我的压力所在。压力和责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化解压力的过程。”
回顾5年多来的心路历程,李兴钢坦言:“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但你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什么是最难忘的事情,还真是很困难。我不想说,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遗憾,所有的得失都珍藏在我心中。我希望大家走进‘鸟巢’,好好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