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张三甲: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

 

CCTV.com  2009年08月21日 14:1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  张三甲(公元1876年——1898年),字鼎臣,号魁轩。其父张耀春,祖父张增身都是当地精通武艺的高手。张三甲自幼在父辈的指教下就开始习武练功,他精通红拳。


      此外,与张三甲同时参加我国最后一次开科取士的武榜眼和武探花,分别为江苏山阳人任联捷和满州镶白旗人苏克敦。并被赐予武进士出身及御前二等侍卫。
张三甲少年习武,他的家乡濮阳和清丰、长垣、滑县、内黄与山东荷泽一带,红拳十分流传,同时还流传民间有西阳掌等拳派武技。红拳分为大红拳和小红拳,张三甲随师练习的就是大红拳。红拳,在民间常常被称为洪拳,洪与红同音,这是红拳在流传过程中造成的口误所致。红拳又被称为“太祖红拳”,传为宋代武功盖世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其说虽然根据不足,但也说明红拳影响深远,在武林独树一帜。红拳在我国历史上传播甚广,遍布各地,盛传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安徽、甘肃、宁夏、湖北等,深为民间喜闻乐见。濮阳地处黄河之滨,春秋时属卫地,人民强悍尚武,《史记?6?1货殖列传》:“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这里又是冀鲁豫三省的交汇地带,文事武功盛极一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纯朴厚重的民风和古老的文化传统,使红拳在这里得到迅猛发展,并形成红拳的刚猛紧凑、功架纯正、劲力饱满和落地生根的特点。红拳在当地也称红捶。至今在豫北民间有“学会西阳掌,打人不用想;学会大红捶专破西阳掌”的说法,实际上,以上这种说法不一定科学,拳术古分内外家,实则是各有千秋。红拳的拳种在这一带颇为盛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不衰,广为流传。张三甲就是一位远近闻名、功夫纯厚的红拳高手,红拳在张三甲的家乡濮阳可以说人人皆知,甚有威名,深受黄河两岸青少年的喜爱。
      光绪戊戌科武举为我国最后一次京城武会试,它是在中英鸦片战争以后进行的这次开科取士,国内政局动荡,武备松懈,西方的洋枪洋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国门,一些有识之士,强烈提出了改革武科考试内容,由武艺的弓马技勇类科考,改为火器的枪炮拆装、瞄准和射击等技术,并呼吁废止“默考武经兵书”和凡要准备武科举应试者须是出自武备学堂的生员及军中的兵士,才有资格,方可允许参加。
      清光绪24年4月23日,针对当时的这一武科举改革情况,光绪皇帝颁诏说:“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宣布停止过去的武科举考试,对以往武生和武举人如投军者可准招加入部伍。并将在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武乡试和光绪27年(公元1901年)武会试中,开始以这种新的武科考项目实施进行。
由于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赢台,失去自由。随即慈禧于9月18日旨称:“所有武场童试及乡会试均著照旧制,用马、步、箭、弓、刀、石等项分别考试。”下令仍就以旧制武科举办法考试。戊戌科武科考之后,在袁世凯等人的呈请下,清政府谕告全国废止科举制文武考试,武状元张三甲参加的这次科考成为选拔武勇人材形式的古代武举制的最终结束。据《续文献通考?6?1 选举》载:“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而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以(现代)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
废除科举制这一事件,作为二十世纪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北京落成的“中华世纪坛”,已将公元1905年永远废止旧式科举制度刻记在“中华世纪坛”上,使后人永久不忘。
      张三甲生前有一子,名为张京元,希望将来儿子苦练武艺,继承家学,能在京师武会试中大显身手。取得功名,报效国家。
张三甲中武状元后,正欲施展自己的一身武艺,但他看到朝政混乱,难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便以省亲为名回到故乡濮阳,令人惋惜的是当年不久,张三甲22岁身患重病,突然逝世,溘然开离人深为人间,使后怀念。


 

责编:孙雁

2/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