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甲(公元1876年——1898年),字鼎臣,号魁轩。其父张耀春,祖父张增身都是当地精通武艺的高手。张三甲自幼在父辈的指教下就开始习武练功,他精通红拳,从师于濮阳相近的清丰普马寨红拳名师安万杰,习练红拳,朝夕相处,练功不辍,又拜在武林名师杨国昌先生门下继续苦练拳技。杨国昌,字盛朝,武功精湛,享誉一方,远近从其习武者众多,而出类拔翠者张三甲为最。张三甲在杨国昌先生悉心教授下,拳术兵器技艺大增,武功不凡。据《杨盛朝先生教译序》碑记载:弟子张三甲“弓、剑、刀、石,色色冠群”。张三甲身材高大,气力过人,中得武状元之前,就在直隶开州一带名闻遐迩,深得其师杨国昌先生的厚爱和武林界的敬慕。后又得到清代庚寅科会试武进士杜同春先生的精心培育,张三甲在武功上博采众家之长,不断从名家拳艺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清光绪丁年(公元1897年),张三甲赴直隶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参加乡试,他不负众望,以自己精湛的武功,中为武举人。一时间,在张三甲的家乡一带被传为美谈。
清光绪戊戌年(公元1898年)武科是我国唐代创设武举制以来进行的最后一次武会试,四方健儿跃跃欲试,各地武士翘首以盼。这次武会试汇集了京师内外的众多武林高手。张三甲在亲朋的资助下和其弟张冠甲等一同前往京城参加赶考,希望能一展自己多年练就的武艺。
张三甲满怀着希望来到京城,先后依次参加了武会试规定的内场和外场的连续三场考试,深得光绪帝和诸位考官的欢喜和赞许。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三日阅看马、步、箭,初四日,阅看弓、刀、石。均著派御前大臣恭代阅看。甲申,上御勤政殿,引见中试武举,亲定甲乙。”最后,张三甲在众多武举人高手中脱颖而出,独占熬头,战胜群英,获得武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头彩,殿赐直隶大名府开州武举人张三甲武状元及第,被授予御前头等侍卫,成为戊戌科武举一甲第一名武进士。
这次武科考,张三甲被古代武举史上称为当之无愧的“天下最后武会试第一人”。从此,中国古代的武科举考试成为了历史。清代是历史上的武科举最鼎盛的时期,然而,也是古代武科举的消亡时期。武举制的产生,客观上为平民百姓中武艺人材的发现和前程发展,构筑出一座施展武艺才华的大平台,使天下武士跃跃欲试,吸引着众多武技人才的目光,也激励着他们苦练武艺的尚武精神,扩大了传统武艺在民间社会的广泛影响,为中国传统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火器的发展,古代的武举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进步,必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最终,张三甲,这位来自于直隶南部武术之乡开州(濮阳)的这位农家子弟出身的民间红拳高手,成为我国最后一名的武状元而记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