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国梁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喜欢挑战的性格在他的这个选择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突然一下子站在队伍的前面,他还是会有些不适应。据现场的权威人士回忆,第一天当主教练的刘国梁,集合站队的时候,穿着及膝半截裤的腿还在微微地发抖……“我当教练第一天,蔡指导找我谈话,说:‘刘国梁,既然你选择当教练,就一定要超过我!如果你超不过我,对你来说当这个教练就没有意义!’”蔡振华之于刘国梁,亦师亦父,刘国梁也一直称蔡振华为师父。“后来蔡指导又说了,‘说实话,超过我并不容易,能超过我的人可能也不会太多,所以看看你有没有机会突破!’我觉得这也是我执教的最大的目标。”说完这句话,刘国梁脸上满是憨憨的笑。
刘国梁执教初期,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蔡振华一步一步地带着他走,就像曾经带他一步一步走向奥运会冠军那样。无怪乎每次谈起自己的师父,刘国梁总是不吝啬自己深情的语句。“如果没有蔡指导,说实话,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是他当教练,我当运动员,还是他当领导,我当教练,他对我都非常器重,而且是手把手地培养。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是事业上,蔡指导对我的帮助,根本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我只能用成绩去回报!”
也许有人不理解这么深厚的师徒情谊,其实很多时候,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命运是绑在一起的,他们朝夕相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以说,蔡振华和刘国梁在一起的日子,是他和儿子蔡意在一起的时间的几百倍、乃至几千倍!因此,当刘国梁站在主教练的岗位上,蔡振华也希望他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蔡指导每次来队里都会跟我说很多事,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他点出来之后,过了半年、一年之后我才发现,怎么这个问题跟他当初说的一模一样。他和我说,我现在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他曾经走过的。正因为走过,所以他大概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每一阶段他都会在旁边提醒我,这个阶段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让我去避免。我觉得这些方面,他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包括在排兵布阵方面,在备战细节上,都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对我来说,第一,蔡指导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第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执教生涯中超越我师父!”
雅典的遗憾
2004 年的夏天,28 岁的刘国梁率领中国男队来到蓝色爱琴海边,虽然已经第三次走进奥运赛场,但身份不同,感受也截然不同。前两次奥运会,承受的压力仅仅是自己身上的那一部分。但是这一次,他的身份是主教练,他要承担起整个队伍的责任,两枚奥运金牌,没有人说必须都拿,但在他自己看来,丢掉一枚金牌就是失败。“2004 年带队参加雅典奥运会,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有形的、无形的,外界的、领导的,还有自己的、亲人的压力,都得自己一个人扛住!当教练跟当运动员最大的区别就是,当运动员你自己打,调整到什么样的程度,有多大的把握,在场上出现什么情况,自己有没有办法摆脱出来,自己还是大概有点数。当教练呢,你需要通过长期和运动员的相处,才能了解他的一举一动,才能在场上有望控制局面,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在奥运赛场上,你需要提前预知运动员承受压力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提前做出预案。而最终是否能够在关键比赛中实现,还是个未知数。运动员在巨大的压力下失控时,你的确只能站在挡板外面干着急!”
站在挡板外面干着急,这一幕很遗憾地出现在雅典奥运会男单决赛场上。大家脸上还没有来得及褪去为马琳和陈获得男双冠军而庆贺的笑容,第二天,就眼睁睁看着柳承敏获胜后扑到金择洙的怀里。21 岁的王皓负于22 岁的柳承敏,又是一场中韩对决,没有人知道刘国梁心里到底有多失落,而他还必须在赛后的四年间,不断提起那场比赛,一遍又一遍地剖析。“赛前我们已经估计到柳承敏前四局肯定会拼得非常凶,从打法和以往他俩胜负的比例上来说,王皓都占据优势。所以柳承敏要想赢就只有一条路,全力以赴去拼。某种意义上,柳承敏的那场球,有点像我跟王涛的那场球。他只有坚定信念、搏杀、把对手打乱才有机会。赛前我和王皓聊得也比较多,告诉他要轻装上阵,先博对方。但当时的王皓毕竟是一个年轻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第一次打进决赛,碰见对手上来拼得那么凶,再加上以往连续六次战胜柳承敏的战绩此时也成了他的包袱。明明知道对方要搏杀,他出手还是会犹豫,会患得患失,所以质量下降,给对手提供了更好搏杀的机会。”
这是一场沉闷的比赛,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却沉闷得像过了一个世纪。穿着红色队服的中国军团,每一个人的表情都非常凝重,坐雅典奥运会前,如何调整好王励勤的状态,也是刘国梁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挡板外的刘国梁,不断地拍手给王皓鼓劲,看台上的蔡振华,不断地大声喊着什么,这一切,王皓仿佛都没听见⋯⋯“当时连简单的把节奏放下来、拖下来,6 分一擦汗,他都做不到,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当时蔡指导还是总教练,在看台上喊:‘王皓兴奋起来,跳一跳!’ 王皓似乎是听到了,蹦了两下,仅仅是蹦两下之后又沉下来了,又蹦不动了!擦汗的时候,他抹了一下,一秒钟之后马上上台比赛。这些都是压力太大了之后,反而想快点打,时间越长,就越会感到窒息。”无论经历了什么,或悲或喜,或成功或失败,日子总是会如常流逝。从雅典回来后的刘国梁,没有回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他承认自己作为男队主帅经验还不够丰富。大满贯运动员已经成为历史,作为一个年轻的教练员,刘国梁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而这次雅典之行成了他经验值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好的备战都需要非常有效的执行力,这就是在关键时刻跟运动员配合最重要的一点,你能够把自己的意图完全地告诉运动员,让他们跟你达到一致,并且在场上完美地发挥出来。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刘国梁是一个从小就好琢磨的人,这一点在他的球技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不管是当运动员,还是当教练,他总会自己琢磨出很多新技术。然而,通过雅典的比赛,他明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很多运动员对教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场上不会独立思考,一旦出现压力太大,或者对手超出自己的想象范围的情况,应变能力就急剧下降。雅典的失利让刘国梁深切地感受到教练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运动员必须要靠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到最关键场次的比赛不光是比技战术,技战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往往是他自己的一些选择。我跟队员说,领导选择教练,教练选择运动员,运动员在场上选择什么?那就是选择你的技战术、你的发挥、临场的变化,这些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我作为教练根本替代不了你,我永远都只能隔着挡板跟你说话!”竞争,越残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