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干扰。
  1966年5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要求编播人员"加强阶级斗争观念","不播毒草",对"文化大革命"前制作的大量节目"一律不播"。
  当时,各派群众组织都投入"文化大革命"运动,文化团体停止演出,以前的影片停止发行,电视节目缺乏来源。1966年底,北京电视台一派群众组织、中央广播事业局给中央宣传部写了《关于停止电视播出的请示报告》。1967年初,经"中央文革小组"批准,北京电视台于1月6日暂停播出。但遇到有重要活动仍然播出,1月11日、14日仍播出过两次节目。
  1967年2月4日,北京电视台在停播近一个月后恢复播出,每周只播一次,此后逐渐增加到每天一次。这个时期,电视屏幕上的文艺节目主要是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和被群众称为"老三战"的3部电影,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另外,就是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播出的有数的几首歌曲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根据毛泽东语录谱写的"语录歌"。当时主要的政治性节目是:《电视新闻》、《电视讲话》,其内容多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电视台的国际节目交流也进入萧条时期,1967年与英国维斯新闻社的互购电视节目关系中断,同其他国家的节目交流也几乎停顿。
  1967年12月,中央决定对中央广播事业局实行军事管制,军管小组派军代表主持北京电视台的工作,直至1973年1月。
  1968年12月,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北京工人宣传队进驻中央广播事业局,也同时进驻北京电视台。1971年12月,驻广播局的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返回原部队;北京工人宣传队于1972年6月撤离。
  这个时期,由于电视工作者的努力和斗争,北京电视台还是报道了一些重大事件和建设成就。例如粮食生产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像一些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一批先进人物的涌现,人民解放军英勇保卫祖国的事迹,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援各国人民正义斗争的活动,我国外交战线取得的胜利,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国务院人选等重大事件和成就,在北京电视台的屏幕上都作过突出的报道,留下了珍贵的形象化历史资料。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不畏艰险,深入基层,拍摄出一批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比较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其中如《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三口大锅闹革命》、《当代愚公战太行》、《泰山压顶不弯腰》、《大庆在阔步前进》、《深山养路工》、《下课以后》、《放鹿》、《海空雄鹰团》等,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70年代初,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了的一批对象性、知识性栏目和节目逐步恢复。如《国际知识》、《少年儿童节目》等,但节目数量仍少于北京电视台创建时期。
  当时只有配合重要政治活动的文艺演出,允许北京电视台转播。其中有首都红卫兵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驻京部队战士演出的歌舞《毛泽东诗词组歌》、《井冈山的道路》、工农兵文艺节目《热烈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等。
  在这一时期,北京电视台也播出了少量的外国文艺团体来华演出的节目。如转播过越南南方解放阵线歌舞团、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艺术团的访华演出,朝鲜大型歌舞《党的好儿女》、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的《白毛女》等。
  1974年至1976年,北京电视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指示,利用少有的彩色录像设备录制了一大批传统戏曲与曲艺节目,为我国戏曲、曲艺艺术的发展保存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从1971年起,北京电视台与国外电视机构的联系开始恢复并逐渐增多。中断了四年的与英国维斯新闻社互购电视新闻片的关系得到恢复,北京电视台又开始不定期播出《国际新闻》。同时,开始向国外一些电视机构寄送新闻节目。寄送范围逐步扩大,1971年只有22个国家,1975年增加到83个国家和地区。
  1970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向中央提出筹建北京彩色电视实验台的报告,北京电视台制订了《1971年--1975年发展规划(草案)》,计划在这五年内大力发展彩色电视,同进适当发展黑白电视,力争开办三套节目,其中两套为彩色电视,一套为黑白电视。同年底,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彩色电视攻关经验交流会,国务院批准筹建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四个彩色电视试播台。1972年确定我国彩色电视暂行制式为"PAL"制式(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彩色电视制式为“PAL”制)。北京电视台采用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部分彩色电视设备,同时也购买了一些外国的彩电设备和部件,于1973年5月1日,开始了彩色电视试播,每周二、四、六、日晚上用8频道在北京地区播出,当年10月1日转为正式播出。1974年5月8日,北京电视台的彩色节目由每周播出四次增加到每晚播出一次。1975年1月,由过去向各地方电视台交叉传送黑白和彩色电视节目改为全部传送彩色电视节目。1977年7月25日,又将两套节目全部改成彩色电视节目。从此,北京电视台完成了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过渡,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工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在电视事业和电视技术建设方面有了一些前进和发展。北京电视台在月坛公园建设的电视发射塔于1968年建成,发射机功率增加到10千瓦,电视塔高度为196米,装设6层蝙蝠翼式天线。它的建成使用,扩大了北京电视台节目的覆盖范围。
  70年代初期,我国的电视台已经发展到32座。北京电视台已能通过微波线路把节目传送到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到1976年底,北京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可传送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微波传送网的初步建成,扩大了北京电视台在全国的影响,为全国电视节目联网创造了条件。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决定开办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1976年7月1日开始试播,成为《新闻联播》节目的雏形。全国电视台定时转播北京电视台每日19时播出的新闻节目,标志着北京电视台开始向中央电视台过渡。
  通过卫星线路传送电视节目,也是这个时期开始起步的。1973年1月,我国首次使用自己的卫星地面站,依靠自己的技术人员,通过卫星线路向世界传送扎伊尔总统访华的电视新闻报道。此后,许多重大政治活动和外事活动以及重大体育比赛,一般都利用卫星线路向世界传送。
  粉碎"四人帮"后,"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被禁锢的电视节目先后公开播放,一批过去摄制的优秀影片被重新搬上屏幕;大批优秀的戏剧、音乐、歌舞、曲艺、杂技节目重新同电视观众见面;一批遭"四人帮"迫害的著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重上荧屏;一些外国的优秀节目、电影也开始被引进和译制到中国来。十年动乱期间单调贫乏的屏幕开始丰富起来,电视文艺节目的来源逐渐扩大,荧屏开始呈现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一些专栏节目相继恢复和开办,如《世界各地》、《外国文艺》、《文化生活》、《体育之窗》等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电视教育事业又开始兴起。1977年12月,教育部和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英语、数学、电子技术讲座开始播出。北京电视台在中断十多年后恢复向全国播送电视教学节目,满足了广大青年求知上进的迫切愿望。
  为适应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形势,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满足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于1978年5月1日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开始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确立了它作为国家电视台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