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
6月23日,来自陕西省铜川矿区的一位68岁的老人,坐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接受央视主持人的采访。央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特别报道《旗帜》”,选择了《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6首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请歌曲的词曲作者、演唱者讲述歌声背后的故事。
老人讲述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故事令人回味良久:一首矿工的小诗,辗转流传被雷锋摘抄入日记,又由《雷锋日记》“作媒”,被千里之外的上海音乐家朱践耳相中谱曲,藏族农奴出身的才旦卓玛把它唱成了流传全国、历久不衰的优秀歌曲。
这位老人叫姚筱舟。他向笔者回忆起40多年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诞生经过,是显得那样平静。
1949年5月,只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江西籍青年姚筱舟,怀着一腔激情报考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1951年秋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经历3年多的硝烟战火后,姚筱舟转业到陕西的焦坪煤矿工作。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上下掀起了“实现总路线,歌唱总路线”的高潮。受这股热潮影响,姚筱舟萌发了利用闲暇写写诗的念头。
当时,姚筱舟写了好几首诗陆续寄出,《总路线诗传单》就发了三四首,署名“宜君焦坪煤矿蕉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刊登于1958年6月26日第八期的《总路线诗传单》,与农民诗人王老九的两首诗及另外6首诗、一首歌词刊在一起。“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3段12行86个字的“山歌”由铜川矿区飞出后,还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
1963年5月,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后,《雷锋日记》出版发行了。爱读书的姚筱舟惊讶地发现,雷锋日记中摘抄了自己的那首小诗,矿山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姚筱舟就是“山歌”作者。不久,上海的音乐家朱践耳将《雷锋日记》中的这首诗谱了曲,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才旦卓玛富有激情的演唱很快使“山歌”飞遍大江南北。此时的姚筱舟,在矿山上只是在轻声的跟着唱,也时而怀念写作“山歌”时的那段情缘,并不奢望歌曲作词一栏那“摘自雷锋日记”改为自己的名字。
是朱践耳的一封来信使姚筱舟的“秘密”曝了光。大约是1963年秋天,当时焦坪煤矿党委书记赵炳儒在一次干部大会上问:“谁叫蕉萍?”没人吭声。第二天,赵书记叫他去,第一句话就是:“你是‘蕉萍’,有人见你用这笔名写过稿子。”姚筱舟只好点头。赵书记笑了,递给他一封信。原来,朱践耳接到有人反映,说《雷锋日记》的“山歌”原作者是“蕉萍”,是焦坪煤矿职工,就写信前来查找。姚筱舟回信说明了写作和发表过程。不多久,“山歌”的词作者就改成了“蕉萍”,上海唱片公司还寄来了20元稿酬。次年,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优秀群众歌曲”,姚筱舟得到了奖励给他的一套《毛泽东选集》、4张丝织音乐家像片和奖状。
由诗而歌,由雷锋“作媒”,姚筱舟也无心插柳成了全国优秀歌曲的作者之一。谈起《唱支山歌给党听》发表的经历,姚筱舟没有丝毫的激动。他说:“我是无功受禄,无意得福。因为,我只是写了一首小诗。由诗至《雷锋日记》、至歌,能把我的心声、矿工的心声化为全国人民的心声,我心足矣。”(新华社 韩晓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