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访部分献礼影视片导演演员 |
一部部记录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再现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红色影视作品如今正在各地电视台、影院热映。
一篇篇似恢弘史诗、如雄浑壮歌的作品,焕发出一种荡涤心灵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如灵魂崇高者的歌吟,用地火般炽热的语言,深深感动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亿万观众。
《日出东方》、《长征》、《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在1925》、《走出西柏坡》……创作者们在用辛勤汗水向人民交上一份份完美答卷时,在创作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份宝贵的人生感悟。
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信仰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尽热爱……中国共产党80年辉煌路程,留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宝贵的精神力量。许多参加献礼影片创作和演出的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这次创作和演出,是对党的光辉历史的一次重新学习,是一次灵魂的净化、境界的升华。
在创作和拍摄中,编导和演员们踏着先辈走过的路,到革命根据地去,来到人民中间,激发了一股蓬勃的创作激情;他们听取革命历史讲座,乘拍摄空隙,拿起一份份学习资料,感受革命前辈的坚贞和浪漫。
一定要让荧屏再现党的辉煌历史,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创作和拍摄中,演职人员努力探求表现中国革命史诗的壮美和磅礴气势,使之富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风格,力求以大的笔触去捕捉历史的脉搏和时代气息,激起人们情感的暴风雨。“要达到这个目标,是需要攀登精神的,我们就是要朝这个方向进击!”电视剧《长征》的导演金韬激动地说。
把光明注入人们的心灵,必须要先让阳光充满自己的心间。在《日出东方》中成功塑造青年毛泽东形象的演员王(雨字头加英)说:“我用心来塑造英雄!”青年毛泽东有理想、有抱负、不信邪,追求真理,注重调查研究,这是他性格中处处可寻的特点。在塑造毛泽东形象时,王(雨字头加英)注意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和爱妻杨开慧告别,这一生离死别的场景给人以极大的情感冲击。这两个心心相印,生死与共的革命伴侣,再次面临生死未卜的分离,内心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又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具有远大理想的革命夫妻。在戏中,王(雨字头加英)用眼神,用脸部的细微表现,用外部动作,激情演绎了这场戏,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激情似火的革命精神化成强大的动力,改变和提高着艺术创作者本身的思想和情感,鼓舞他们战胜一个个困难。在电视剧《长征》中扮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坚持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重拍一场戏。气温很低,空气稀薄,剧组有的同志因为缺氧几乎晕倒,但唐国强仍然要求制片部门把雪堆成堆,用两台大号吹风机对着他用力吹,冰雪像砂粒打在他的脸上,比刀刮针刺还要疼。可唐国强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冒着生命危险,带头滑下雪山,胜利地完成了毛泽东“坐汽车下雪山”那场戏……
当创作者们经过艰辛的跋涉,像当年工农红军那样横穿草地,攀过雪峰时,他们的思想感情都在实践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精神上都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血与火的交织中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壮举和宁愿牺牲也要争取最后胜利的坚贞。这时他们拍摄的已经不是“表演者”,而是由他们自己参入创造的现实生活本身了。恰恰又正是这些最富有真切感的画面,成了这些作品中最具有光彩、最富艺术感染力的场景。
无论是《日出东方》、《毛泽东与斯诺》、《少奇同志》还是《帕米尔医生》、《鹰击长空》等,这些优秀影视作品获得成功充分证明,生活不但在丰富着艺术创作,同时也在锤炼着艺术工作者本身。只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才能拍出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时代精品,也才能塑造出闪耀着灿烂精神火花的革命英雄形象,凝聚和激励全民族,在新世纪里从胜利走向胜利。(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