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塑造伟大的人格——近期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领袖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8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革命领袖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一批洋溢革命激情、再现峥嵘岁月的影视作品掀起红色浪潮,以领袖的思想火炬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进征程,以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升华当代观众的精神境界。

  影片《毛泽东在1925》讲述了毛泽东在建党初期到湖南各地传播革命种子、宣传真理的故事;《走出西柏坡》表现缔造新中国的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和跨越;《毛泽东与斯诺》透过毛泽东与一位西方记者近半个世纪的友谊,揭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相伴永远》颂扬老一辈共产党人李富春、蔡畅历经坎坷仍终生相依的革命情谊;电视连续剧《日出东方》生动再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长征》展示中国工农红军在敌人围堵剿杀中一往无前二万五千里的人间壮举;《少奇同志》热情讴歌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

  一幅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历史风云及这段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塑造了一大批领袖形象,可谓风流人物咸集,不同时空中各路英豪同登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及其同伴依次被推到伟大革命进程的中心,孙中山、宋庆龄等也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舞台上留下了各有千秋、各具光彩的身影。一代革命先驱走过漫漫长夜的足迹,早期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真理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历史的尘埃掩不住领袖光辉的业绩和伟大人格的魅力,他们的英名与世长存,他们的形象通过艺术再现依然熠熠生辉。而当我们透过红色经典新作重读英烈时,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真实感。

  这些影视作品在认真占有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在历史伟人的形象刻画上显示出新的勇气和智慧,力求从形似走向神似,突出了人物独特的、强烈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才情,于生动的细节中展示出人物的思想轨迹、情感变化和人格魅力,从而给观众以韵味无穷的人生感悟和诗意享受。

  《日出东方》以较大的篇幅详尽地刻画了陈独秀一波三折的思想演变轨迹和鲜活的个性人格。“五四”时期,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气势如虹。但随着历史的行进,他由于思想的局限、个性的偏激和文化人格的制约,“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给人以深刻的历史警示与文化启迪。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议期间,毛泽东与何叔衡在湖岸漫步时说,再过28年,到了1949年,江山就要改变颜色,世上就要换个人间,结果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正应了那句预言。人们感到,在伟人的心中,激荡着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情怀。对表现党的领袖之间的关系,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盟友、敌人的关系,该剧也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胆的艺术想像。杨开慧对投身革命浪潮的毛泽东深情地说,别忘了回头看看,岸上还有我和你的儿子。依依惜别中,观众感受到一代领袖生活中真挚的感情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剧中轰轰烈烈扭转乾坤的早期中国共产党年轻领袖们,表现出的那种符合青年特征的、让人兴奋的科学民主精神与生机勃勃的大开放的思维和精神风貌,也让今天的人们体会到了“挥斥方遒”的豪情。

  《毛泽东与斯诺》中毛泽东形象更为生动。像小战士临死前想见见毛主席,出人意外的是毛泽东毫不犹豫、想都不想就大喊一声“备马!”跃马便直奔医院。一声“备马”显得那么“突然”,但又如此自然。再如毛泽东看见宋庆龄女士送来了大批的书,他顾不得与斯诺的谈话,旁若无人地一屁股坐在书堆上,头也不抬地翻看起来,观后都令人难以忘怀。

  近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仅直接描绘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而且也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地方落笔,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他们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一位大学生观众说,走下“神坛”的伟人,既平凡又伟大,既可敬又可亲。影视界专家认为,这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突破了以往相同题材过于执著历史背景和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局限,也突破了以往此类作品中领袖人物言谈举止方面形成的某种程式化倾向,更注重在大的历史氛围中塑造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大事不虚”即历史整体框架真实的前提下“小事不拘”,使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融合。透过他们性格迥异、多彩多姿的形象,凝聚的是我们的民族气派、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情感化的描述中,观众可以无须仰视地领悟伟大灵魂的丰富与崇高。 (新华社 记者吕诺)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