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渔排上,有一面鲜红的党旗


  在台湾海峡西侧碧波荡漾的三都澳海域,有一个漂浮在大海上的连绵数里的“村庄”,那是随着大黄鱼网箱养殖蓬勃兴起而形成的“海上渔村”。

  “海上渔村”的核心地带,有一面旗帜在飘扬,那是鲜红的党旗。

  1998年“七一”前夕,3名共产党员操着不同的乡音在渔排上开了一个小会,宣布建立福建省宁德市三都镇大黄鱼养殖协会党支部,人们称之“海上渔排党支部”。这个由五省20多县市五六千人员汇聚而成的海上渔村,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心。3年来,“海上渔排党支部”努力促进海上两个文明建设,培育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先后被宁德市和福建省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海上渔排党支部”的成立,在平静的海面荡起浪花。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纷纷将组织关系转到了渔排上,“海上村民”中的积极分子也聚集到了党支部周围。目前,党支部已拥有正式党员25名、预备党员13名,还有几十个人向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

  这个特殊背景下组建的党支部,从诞生的一刻起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支部一班人牢记党的宗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组织生产、为民办事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在发展养殖、开拓市场、排解纠纷、营造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大都是大黄鱼育苗、养护或销售的能手。由党员牵头组成的大黄鱼养殖协会,主要职责就是聘请专家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养殖、营销信息的收集传递和营销策略的引导,以及组织培训班,建立鱼病测报制度等等。1998年下半年,干旱造成海水盐度提高,渔区爆发鱼病,养殖户们非常恐慌。党支部筹集了一点资金,由支部委员五上省城,请来水产专家会诊,有效地控制了整个渔区的病害,为养殖户挽回了可观的效益。

  由于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曾经濒临灭绝的大黄鱼回到了城乡居民的餐桌上。但是生产发展太快了,市场还来不及认同它,大黄鱼养殖又面临丰收的困惑。“渔排党支部”积极率领群众闯市场,支部委员和党员养殖户走在前头,四处奔波,在各地建立了一批销售网点,支部副书记杨建奎联系到一批外销的订单,将三都澳的大黄鱼直销到韩国市场,帮助部分养殖户迅速摆脱了困境。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去冬以来他们陆续开拓了北京、上海、广东、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的市场,大黄鱼销售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海上渔村”生活着几千人,人员南来北往,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大。“渔排党支部”与公安边防部门紧密合作,努力创建海上的文明社区,为海区的长治久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过去,养殖户们夜里只能与黑暗为伴,吃淡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党支部成立后,积极与电力、供水部门联系,电力部门通过铺设海底电缆把光明送上了渔排,供水部门在邻近的青山岛上建起了蓄水池,并用水管把淡水引到了渔排上。

  为方便群众看病,党支部配合边防部门建立了海上120急救中心;为方便养殖户对外联络,党支部协调电信部门设立了通信设施;为净化养殖区的环境,支部组织群众成立了海上环卫队,实行垃圾装桶定点装运,并定期打捞海面上的垃圾。为了丰富养殖户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支部牵头建起了“海上文化中心”,每当夜幕降临,文化中心就成为海上最热闹的地方,有人读书看报,有人下棋唱歌,枯燥单调的海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海上渔排党支部”用自己扎扎实实的实践,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一些腰缠百万的养殖户也积极要求向党组织靠拢。养殖大户杨惠生说:“是党支部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养殖户都打心里感谢党。因此我也想加入党组织,更好地为群众办事。” (新华社 记者卓培荣、苏杰)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