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胜利之本——从红都到首都的启示 |
从瑞金到北京,是一条充满血与火的征战之路,其间经过了万里长征、8年抗战、3年解放战争的生死较量;
从红都到首都,是一条前仆后继、开拓奋进的胜利之路,红色的理想如星星之火从这里燎遍神州大地;
从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执政天下,是一条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由弱到强,在世界巍然屹立。
1、两次开国大典,两个共和国,两个非凡的起点
“瑞金(京)——北京,
红都——首都,
没有当年的苏维埃,
就没有今天的共和国。”
朴拙的诗句,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概括。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县叶坪村谢氏祠堂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开幕当天的早晨,在一片空地上举行了阅兵式,入夜举行了群众提灯游行。
1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成立之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更加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联欢活动。两次开国大典,两个共和国,两个非凡的起点。
地处闽、赣交界的不出名小县瑞金,改名“瑞京”,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第一个红色都城,成为中国共产党管理国家政权的第一块试验田。
在纪念建党80周年也就是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瑞金,寻访历史的轨迹和遗产。叶坪的红军广场、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检阅台,沙洲坝的中央大礼堂,依稀就是北京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的“历史原版”。
面积仅523平方米的谢氏祠堂,既是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会址,又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九部一局的办公地。分列于祠堂两边、几块木板隔成的小屋,一间便是一个部的部长办公室兼卧室,里面仅有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张木床和一盏油灯,狭小、简陋得难以想象。
但是,胸怀救民于火、振兴民族革命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治国安民试验,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留下了党史上的许多第一:第一次“开国大典”,第一次阅兵式,第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婚姻法,第一个反腐败法规,第一次发行公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虽然只持续了3年多,但他们在斗争中的创新与实践,为未来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尽管苏区中央政府和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但英勇的共产党人万里征战,经过千难万险、千锤百炼,把革命火种播撒得更远,并最终解放全中国。那么,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取得最终的胜利?
吃水不忘挖井人。共产党爱人民,人民拥护共产党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毛泽东在1934年于瑞金沙洲坝写成的光辉文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所在。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据统计,当时赣南有33万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支援红军作战的达60万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万人。在瑞金县,有近4.9万人参加了红军,其中参加长征的3.1万人,在长征途中牺牲的就有万余人。一门八兄弟报名参军,父子、夫妻齐上前线的照片,至今保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
老百姓为什么不拥护貌似强大的国民党而舍生忘死地支持当时还很弱小的共产党呢?
今年89岁、长征路上曾是周恩来同志警卫员的老红军顾玉平对记者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劳苦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小学生都会读到这篇课文。它讲的是毛泽东1933年在沙洲坝为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亲自找水源、带头打井的故事。小小一口井,盛满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把井填掉,群众几次把井挖开。几填几挖,反映了国民党与群众的尖锐对立,反映了群众与共产党的心心相印。1950年,沙洲坝人民将这口“红井”进行了整修,并在井旁立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14个大字。至今,“红井”仍然盈满清泉,来这里的参观者都会被邀请喝一口井水,品味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谊。
“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使苏区干部普遍树立了牢固的群众观念,他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努力做到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符合人民的利益。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的干部真好,什么都替我们想到了。”有一首民谣流传至今:“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苏区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真的是血肉相连。赣州市党史办副主任凌步机说,那时的做法,在以后的革命事业中不断丰富与深化,终于形成一条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群众路线。这条路线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基因、治国兴邦的法宝。
2、共产党人通过了“进京赶考”。夺取政权靠群众,巩固政权同样要依靠群众
今年6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第五次到江西考察工作。他深入农村、厂矿、灾区,广泛了解民情民意。他一再强调苏区的好经验好作风,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群众的利益,最后被群众抛弃。他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脱离了群众,群众不再拥护和支持我们,我们就会失败。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可是,金銮殿还未坐热,即败退出城。
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北京当成“赶考”。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经受住了考验。
夺取政权靠群众,巩固政权同样要依靠群众。定都北京后,地位变了,执政条件和环境变了,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
解放之初的北京,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民房破旧不堪,群众生活困苦。党和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好传统,从关心和解决吃饭、穿衣、住房、识字、修桥、铺路等群众最想最盼最需要的基本生活问题入手,使人民群众感到共产党和他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建设新中国。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龙须沟》,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今天,龙须沟地区再次落后于时代,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再次进行改造。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像老舍一样,再次深入生活,创作了话剧《金鱼池》,向党的生日献礼。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华民族百年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一心,不断走进新时代。
3、脱离群众如树断根。要多搞民心工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中央党校教授梁妍慧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一个新发展。但是,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自称的,而要看人民群众是不是认可、是不是拥护、是不是信任。
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能代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少领导干部在口头上、文件上、场面上讲群众利益、群众路线无不明明白白、慷慨激昂,但一涉及具体问题就发生偏差。有的形式主义严重,浮夸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严重,套话连篇、空话甚多,不关心群众疾苦,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有的丧失理想信念,精神空虚,贪图享乐,吃喝玩乐,骄奢淫逸;有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陷入了腐败的泥坑……这些不良作风和倾向,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
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瑞金党史研究工作者曹春荣曾写文章提出批评。“写作时我的心情用‘痛心疾首’形容一点不为过。我们的党员干部确实应该多学一点党史,多学一点苏区史,这对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很有启发和帮助。”
“当年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我们。”现任瑞金市委书记肖毅说,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像曾当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说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觉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北京市密云县县长王洪钟谈道,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就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为人民服好务,首先要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要在工作中少一些浮躁情绪,多一些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少搞一些形象工程,多搞一些民心工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靠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近几年,许多中央部委纷纷组织干部职工从北京到瑞金寻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位检察官在参观留言簿上写道:“学习老区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瑞金到北京,从红都到首都,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大转折。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党的信仰、宗旨、路线永恒不变,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根本保证。(新华网 焦然、刘文杰、冯瑛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