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高原上的临时党支部  |
今年五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对西藏平均海拔5000米的羌北无人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就在这二十几个人的科考队伍中,有一个临时成立的特殊党支部,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而且时间只有两个月,但在面对无人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所表面出的模范带头作用却是空前的。
5月25日,在拉萨通往羌北无人区的路途中,科考队的11名党员们就聚在一起,经上级党委批准组建起了一个临时的科考队党支部。年过花甲的老党员,科考队长郑绵平院士担任了临时党支书,藏族党员、地热学家多吉担任了宣传委员。
5000米以上的海拔,五月份仍达零度左右的平均气温,经常使科考活动面临困境,支部成立后的第三天,科考队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山高坡陡,科考队载着三吨重的钻机的卡车,在当地人称作“黑风口”的险峻路段失去控制,发生倾覆事故,翻倒在地。钻机的外表二公分厚的钢板由于剧烈的撞击而弯曲变形,载重卡车的外部结构和动力系统也受到了损伤,这辆自行式钻机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专门用于在高原盐湖中自行钻探的机械设备,价值上百万元,是这次科考的核心设备,如果钻机不能得到及时抢救、修复,那么这次科考最主要的内容—盐湖底部取芯的工作将无法进行。
当晚,科考队临时党支部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召开了紧急会议,支部提出,为了保证钻探车的安全,由党员高洪学、多吉、赵文临时在事故现场搭起帐篷,看守车辆。其余人赶到100多公里外的小镇,想法营救。由于出事地点偏远,按常规办法等待从日喀则调来吊车抢险,即使最快也要等上一周时间。为了保证可科考进程,支部决定首先尝试自救,在车的侧面,固定钢索,另一侧用木架支撑。利用滑轮用人力将倾覆的车辆拉起来。当时有些队员认为这种办法太耗费人力,而且有一定危险性,流露出了畏难情绪。关键时刻,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多吉和另外5名党员冲上前去,拉钢索、支木架、添路基……他们的精神终于感染了其他队员,大家争先恐后,连当地的藏族老乡也加入抢险的队伍。
不仅是面临困境,即使在平时的科考中,临时支部的党员也是不落人后。进入无人区以后,科考队展开了全方位的综合考察。在到达当地较大的一个盐湖——阿鲁错盐湖之后,科考队在附近又发现了一个没有命名过的小盐湖。此时,小湖的湖面上还结着冰,气温只有零下16度,经初步测试,湖水矿物质含量较高,如果不到湖中间去,就无法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对这个湖研究材料会很不充分。这时,科考队的老党员高洪学二话没说,穿上雨裤,就踏进了冰水之中。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党员同志相继到湖中取样。看到党员的行动,其他队员也全力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盐湖考察工作顺利完成。全体队员一致同意在党的80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将这个湖命名为“七一”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