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加强作风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福建省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纪实


  三明市“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在大江南北开花结果,“漳州110”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为民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在长城内外落地生根……福建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归宿,建章立制,常抓不懈,不仅为全省人民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赢得了来自全国的鲜花和掌声。

  创新内容 让群众得到实惠

  20年前,福建省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开始逐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竞赛活动中,三明市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后,福建省在城乡广泛开展了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重视发挥共建优势,以军民共建带动警民、城乡、厂街、村校等多种多样的共建活动,出现了从点上深化向面上拓展的局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形成了“学三明、推全省,抓石狮、促沿海,上福厦、连一线”的工作格局,狠抓文明市民、文明片区、文明企业、文明窗口、文明街路五项重点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福建省重点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同时开展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满意服务、情暖八闽”系列活动和与群众生产经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的竞赛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20年来,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历历在目。然而,福建省委、省政府却从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如何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步协调,一直是他们思索的问题。

  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认准一条: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改进作风,要坚持“始于人民需求、终于人民满意”的服务宗旨,并明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精神文明建设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真实愿望和实际要求,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难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享受到实在成果。

  福建省已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980年,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为87亿元,2000年增至3920亿元,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前6位、达11601元。

  选准载体 “盆景”变花园

  要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载体不可缺失。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福建省委、省政府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防止“假大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上传下达和一般号召上,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或搞一些“应景工程”、“门面工程”。福建省在抓重点、树典型的同时,更注重以点带面,把“盆景”变为“花园”。

  为切实增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福建省确立了“以点带面、以线促面”的实施步骤,先从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和示范窗口单位抓起,竞赛活动参与面已从1997年的15个行业、22个主管部门拓展到2001年21个行业、31个主管部门,其中行政执法和司法系统从7个增加到10个。

  各种具有行业特色的创建活动在福建蓬勃开展。“满意在地税,情暖纳税人”、“为读者找好书”、“天天315”等活动如火如荼;各类窗口单位结合职业特点,纷纷推出办事服务厅、投诉服务台、咨询服务热线以及“一条龙”服务、联合服务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新举措;各级党政机关也广泛开展了“创文明机关、做人民公仆”活动,抓领导带基层,以机关促行业。“漳州110”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服务精神,产生了典型联动效应,全省的卫生、交警、邮电、工商、保险等系统相继推出120、122、180、12315、96555等一批应急服务网络,形成统一呼号、统一接警、统一调度、高效协作、快速反应的110社会服务联动体系。福建省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呈现出由窗口行业向各行各业、基层单位向领导机关、一线服务窗口向后勤保障部门、示范点向全行业、行业自建向联动共建延伸拓展的良好态势。

  抓好群众性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福建省注重发现、尊重和引导群众性自发、自愿的创建活动,变发动群众被动参与为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使阶段性的创建活动和普遍性、经常性的群众参与相结合,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阵地。南靖县和溪镇林中村群众自发成立了民风民俗督导会,制定“五字经”公约:“创办科普园、设立奖学金、完善帮扶制、规划公墓区、共建同心林、推议新风榜、开设警示台、约定公祭日、过好祖训关”,使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主阵地,有效地扫除了社会丑恶现象。

  目前,福建省各地各部门组织的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学校、军警民共建等活动正有序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全方面、点线面结合、覆盖面广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网络。

  健全机制 赏罚分明

  福建省为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健全了一套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针对有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上头热、中间急、下面冷”、“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以及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抓而不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福建省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初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抓两手”、各方面分工负责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实行各级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制”,坚持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工作目标,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福建省规定,在精神文明建设评比中,凡评上省级文明先进城市、县城(区)、行业和单位的,其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力与实绩应视为突出,给予通报表扬,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年度考核中可作为优秀人选,列为培养提拔和评选各类先进的对象。凡考评不合格的城市、县城(区)、行业,其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力与实绩应视为较差或不合格,应督促其改进工作,并视情况调整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工作岗位。

  同时,福建省还实行多维监督,加大督查力度。行业内部,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不定期巡查或抽查,内设纪检监察机构加强督查肃纪,进行自查自纠;面向社会,组建社会监督队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视察工作、查找问题,发放征询意见表,开辟投诉平台或举报专线,实行领导定期接访制;各级文明办、纠风办组织开展明察暗访、舆论监督、群众测评和行风评议等活动,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内外结合、纵横覆盖的行业监督体系。福州市将平时考评成绩计入全年考评总分,同时规定凡未能评上市文明县城的县城,其主要领导须向市委、市政府送交整改报告,从而调动了基层“常年抓、抓常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漳州市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监督员队伍,对不文明现象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受到群众欢迎。(新华社记者王运才 杜斌)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