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作风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蹲点夜谈”谈出“鱼水情” |
9月份的一天晚上,山东省昌乐县北岩镇土管所所长姚春利骑着摩托车来到前张村村民耿祥清家。听到摩托车的声音,耿祥清远远地迎了出来。对这位普通的老农民来说,镇干部姚春利已经是他们家的常客了。
今年3月,北岩镇推出“蹲点夜谈”制度。机关干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与2000多户农民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恳谈,集中群众意见和建议共五大类1200多条,帮助农民办实事、解难题700多件次。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心贴心的交流,干群之间重新搭起了一根感情的纽带。
北岩镇党委书记赵绪春说:“现在有的干部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思想淡化了,浮在上面遥控指挥的多,到基层同群众面对面谈心的机会少,干群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加之一些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处事不公、办事不力,引起群众不满。怎样重塑干群之间的关系?干部‘蹲点夜谈’制度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失去的‘鱼水情’。”
白天群众忙生产,干部忙工作、忙学习,走访群众有很多不便,这个镇的干部就利用晚上时间到群众家中走访,像串亲戚一样和群众拉家常,倾听群众对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影响本村发展的实际问题。目前,全镇符合条件的45名党员干部每人确定了一个村或一处企业作为夜谈点,每周至少拿出两个晚上到群众家中。
这个镇大葛村农民葛吉成说:“以前找镇干部反映问题,七趟八趟找不着人,现在我们不出村,就能向书记、镇长提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镇干部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限期给予答复。在夜谈中,干部了解到许多村民想发展大棚瓜菜生产,但因水源短缺,难度很大。镇干部马上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节水灌溉实验,并拿出部分资金扶持大棚户安装节水装置,现在已有5个村400多亩大棚安装了节水滴灌设备,为缺水地区发家致富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镇干部在与一家企业夜谈时了解到,当地手机信号弱,接收时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镇干部积极同县、市移动公司联系,经过多方争取,终于在荆山建起了一座周转站,解决了企业通讯不畅的问题。
除了晚上到农民家中促膝谈心以外,这个镇的干部还利用多种形式走进群众中间。有的深入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一边帮着群众劳动、一边交谈。条件允许,就把三五个人召集在一起,针对一个专题进行讨论。在一次座谈会上,几个养蚕户反映对种桑养蚕技术掌握得少,蚕茧质量不高,影响了收入。镇干部立即派专人到农业院校、丝绸公司请来技术人员,对养蚕户进行技术培训,现在已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2500多人次。
赵绪春说,现在有些干部不愿意往农民炕头上坐,群众自然就与干部离得远,只要干部走到群众中间,扑下身子当公仆,群众自然就会跟上来。实行“蹲点夜谈”制度以来,党员干部一改过去强迫命令、粗暴干预的做法,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求贤问计,群众心平气顺了,干部工作也带劲了。干部还有意识地把谈心的过程转化为发动、组织、引导群众搞好当前生产的过程。北岩镇是山区乡镇,交通一直是个难题。3年前镇里曾经计划修一条主要干道,但由于意见不统一而长期搁置。通过“蹲点夜谈”,干部群众的意见统一了,仅用了3天时间,全长10公里的道路全部维修完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新华社记者张百新 丁锡国 张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