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作风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从记到办三年间──嵊州市雅璜乡干部记民情日记带来新变化 |
1998年4月,浙江省嵊州市雅璜乡32名乡干部开始记民情日记,主题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从此,这本被称为民情日记的小本本,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3年多过去了,记民情日记活动已在浙江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全省1700多个乡镇的8万多名乡镇干部,纷纷入村到户访民情,记民意。那么,民情日记究竟记出什么变化?金秋10月,记者再次来到民情日记的发源地雅璜乡,追访民情日记。
“变化可大了!”在雅璜乡政府所在地的雅璜村口,群众争先恐后地说起干部记民情日记后带来的变化。
“干部变得可亲了,群众的气也变得顺了。”戴溪乡的周老伯说,“以前乡干部难得到村里来,来了就是要钱收税;我们有事到乡里去,心里更慌得砰砰跳;现在,干部有事没事到家中唠唠家常,对我们的事情也很上心,老百姓的难事记到民情日记后,解决得快多了;到乡里去办事,干部也是让座倒茶,客气得很。气顺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好商量呢?”周老伯的一番话,说得周围的村民连连点头。另一位叫樊全南的村民指着从山外通到村口的水泥路高兴地对记者说说:“修路的事记上民情日记后,乡里还真的实打实地修起了路。有了公路,我们的茶叶、毛竹能运下山了!”
“乡卫生院扩大了。”
“敬老院建起来了。”
……
正说着,乡长刘增铭一瘸一拐地走来,村民们心疼地告诉记者:刘乡长就是上山查看村里的竹笋基地时摔成骨裂的。
山高路远的雅璜乡盛产茶叶,以往以生产珠茶为主,卖不出好价钱。群众想转产附加值高的名茶,又苦于求教无门。群众的要求被许多干部记上民情日记后,乡党委政府认为,致富是老百姓最大的民情,走名茶之路是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于是出台补助政策,扶持名茶生产,先后举办了76期名茶炒制培训班,请制茶师傅上门帮教,带茶农外出参观,解决了茶农们如何种植和炒制的问题;为解决随之出现的销售难题,乡里还建立了名茶交易市场,帮助联系了返销大户,组织成立了茶叶销售协会,注册了雅璜的茶叶商标,从而形成了雅璜乡名茶的产供销一条龙。现在,全乡的名茶灶新增了近2000只,名茶产量也由3年前的300担迅速上升到今年的2700担,且全部销售一空!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1000多元。
“以前为工作找群众,现在为群众找工作。”乡党委书记莫国桥的话,说出雅璜乡干部记民情日记前后的变化。乡计生干部小楼,以前下村没少看村民的脸色。“也难怪,以前要么不去,一去就是要群众做这做那的。”开展记民情日记后,逼得小楼经常到群众家中“找事做”。正是这种干部主动上门“找事做”的转变,打开了工作的新局面。以前焦坑村不肯交税的裘老汉,现在早早地到乡里找“楼同志”交税:“乡干部帮我们做事,我不能拖政府的后腿!”小楼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记民情日记,让我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成了我的成长日记。
雅璜乡党委书记周先樵告诉记者,3年来,全乡干部下村入户,先后记了4500多篇民情日记,办结率在95%以上。翻开不久前记的民情日记,记者发现,民情日记上记载的内容已从刚开始时哪里有纠纷、哪里要救济等一家一户的小民情,逐步演变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事关千家万户的大民情,如发展无公害茶叶、扩大竹笋、香榧基地和名茶基地的规模,组织专业的返销队伍,打响雅璜的品牌等。3年来,全乡人均收入年递增12.6%、14.9%、19.9%。
回顾开展记民情活动3年多来的发展历程,嵊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建国说:“群众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民情日记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与时俱进地提高与完善。但是,现代通讯工具代替不了感情的交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面对面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百姓排忧解难和发展经济,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的,这也正是我们记民情日记的初衷。”(何玲玲)
|
(新华社记者王恒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