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干部作风改 群众看法变
——甘肃静宁县八里乡实践“三个代表”见闻


  层层新修的梯田就像黄土高原戴上的一圈圈项链,宽敞的乡村道路穿绕其间,大片大片退耕新植的林草,在西北初冬的寒风中,仍顽强地展露出迷人的颜色。45岁的乡党委书记杨志敏时不时地指点着他再熟悉不过的这座山,那道梁。在这穷乡僻壤发生的一切变化,成为乡村干部们改进作风,实践“三个代表”的一种明证。

  坚定信念干实事

  静宁是甘肃中部地区典型的干旱山区县。杨志敏和全乡10个村的1.8万多名群众一起,没日没夜地干,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造林6000亩,其中退耕还林3900亩;人机结合新修梯田6600亩;配套新修宽度8米以上的村社道路及田间道路46条72公里;全乡新打集雨窖160眼,人饮工程有望在封冻前竣工;1500吨的果蔬恒温保鲜库已建成运营,收购订单蔬菜580多吨;新建果园2300亩,引进大西洋等土豆原种12万粒,建成原种繁育基地20亩和22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温室;150栋日光温室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

  干部:从三个“想不通”到三个转变

  今年初,八里乡党委班子走进3965户农民家中征求意见。果然,群众提的709条意见建议涉及11个方面25个问题,其中直接涉及班子成员的212条,占31%。

  杨志敏和乡党委一班人的思想经受了一次巨大冲击。干部们出现了三个“想不通”:一是全乡各项工作年年名列全县前茅,为什么群众还有这么多意见?二是干部们出力流汗,为什么还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三是为什么干工作最多的人恰恰也是群众意见最多的人?

  八里乡党委班子针对群众意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乡党委经过核实,筹措2.8万元资金落实了4名退休教师安家费和部分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红林、小山两村的4个社和乡直机关单位3553人一直吃水难,乡党委经过实地勘察,新建红林人饮工程一处,新打机电井1眼,配套输水主管道4500米,彻底解决了吃水难。

  扎实细致的整改工作,让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八里乡的领导班子也从整体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工作指导上由过去单一的搞基础设施建设向搞高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工作方式上由单纯的行政推动向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转变;工作作风上由强制命令、简单草率向依法行政和做细致耐心的群众思想工作转变。

  群众:从躲躲闪闪到真正信任

  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心里最雪亮。红林村67岁的老农罗振江对记者说:“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好,‘三个代表’干部们确实学得好,这几年年年有变化,尤其今年变化大。”

  老罗扳着指头数:黄土山包上的坡地整平了,村社道路修成了,祖祖辈辈吃的泥汤水变成自来水了。老罗说:只要干部干了实事,群众自然就会相信干部,干群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不像前几年,干部只有要粮、要款、搞计划生育才跟群众见面,群众见了自然躲躲闪闪。

  农民孔德仲指着新任村支部书记马国义说:现在一个干部能挽着裤腿,在现场指挥拖拉机修地,就是一个标志。干部在现场干着呢,群众的眼睛雪亮,知道这个干部是真给群众办实事的。

  老孔曾当过村干部,心里头有对比。他举例说,看看这村前的地,前几年乡村干部让少种麦子多种梨,老百姓根本不听,前一天还栽着呢,第二天照样拔了种麦子。今年可就不一样,群众信任干部,冬小麦种得少。老孔笑着说,这不会说话的土地最会说实话。
(新华社记者 谭飞 孙志平)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