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转变农村干部作风的新探索——湖南岳阳农村采访记


  地处洞庭湖和长江交汇处的岳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520万人口中80%是农民。2000年以前,因为干部作风飘浮,岳阳市10个县(市、区)有9个相继发生涉农恶性案件。去年以来,岳阳市委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以转变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为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手段,有效化解了产业结构难调整、农民难增收等问题,党群、干群关系重似鱼水,探索出一条促进干部转变作风的新路子。

  升职罢官看作风

  去年1月7日,岳阳市新任市委书记于来山到任的第二天,便卷起铺盖住到了汨罗市大荆镇长联村村民黎建国家里。

  农业发展近年进入新阶段后,岳阳一些乡镇干部看不起农民,农民不信任干部,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带着这个沉重的问题,于来山到湘阴县、平江县等五县作了一个月的民情调查。

  调研归来,于来山找到了答案: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并不是“农民不听话”,而是“有些干部不像话”。这些干部作风飘浮,不办实事,一年到头难下村,收费才进农家门。要扭转农村工作的被动局面,突破口就在于干部作风转变。

  为此,岳阳市委出台了被干部们称为“紧箍咒”的4号文件,明确规定干部每月走访农户的户数、住农户的天数和办实事的件数,并由农民签字作证,由市委督查组暗访核查,纳入干部考核内容,从而将干部下村住户办实事制度化。这套作风建设制度,使干部深入农村、服务群众有了具体、严格的标准,避免了泛泛而谈、难以监督和落实的老问题。

  去年,华容、岳阳两县一些乡镇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干部却住县城,使镇党委、政府大院晚上竟唱“空城计”。经农民举报、督查组查实后,这些乡镇的党委书记分别被就地免职、降职调离。与此相反,经农民评议打分,全市12位作风扎实、帮助农民增收成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被破格提拔为县委常委或副县长,另有一批干部获得经济奖励。

  这一降一升,在岳阳基层干部中引起强烈震动。过去干部作风好坏与职位无关,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今作风好者升,作风差者降,褒贬分明。明确的导向促使全市各级领导到一线,干部进农家,工作到田头蔚然成风。

  曾串联全乡村支书越级上访的裕民村支书项立华对记者说,“过去干部平时不见人下乡,秋后进村收钱粮。现在他们住到农民家里,晚上组织发动,白天下田劳动,帮我们村把1200亩常年受渍的低洼水稻田改种湘莲,还套养鱼,每亩增加收入1000多块。如果不是干部耐得烦、舍得干,村里人根本不可能齐心。有了规模,田间管理好搞,销路也打开了。现在大家都说还是要靠干部,干部比农民就是有办法。”

  增收与否“试”作风

  岳阳转变干部作风活动开展之初,一些干部下到村里后无所事事,找不到使劲的地方;有的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没给农民带来多大实惠,反添了不少麻烦。许多人担心干部作风转变很可能又是“空对空”。

  针对这种情况,岳阳市委及时统一了思想:以调整农业结构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载体,并以调整结构的成果检验转变干部作风的成效。组织部门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不再以收费多少、在农民家里住多久论英雄,而以调整农业结构的成效和农民增收的多少,作为干部升降奖惩的主要内容。干部们积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自觉调整自已的知识结构,全市涌现了一大批“土鸡专家”、“西瓜里手”、“辣椒大王”、“芥菜师傅”、“酱菜高手”。市、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农业结构调整责任制得到顺利实施,市、县、乡三级干部共办示范点1200多个,直接联系近20万农户。

  华容县三封寺镇马涧村1609亩水田,今年有9成不种水稻改种了瓜菜。村民刘安林说,“县委韩建国书记和镇里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大家种菜,和我们一笔笔算帐,比较种水稻、种蔬菜的风险和收益,算得我们口服心服。镇政府派来技术员住到村里,还从外地请来一个加工大户,和我们签订豆角、黄瓜合同,按保护价一收到底。今年夏天种一季豆角每亩实打实搞了1000多块,现在秋黄瓜也陆续上市了,每亩少说也有八、九百元。”

  过去是“农民服从干部”,现在是“干部服务农民”;过去是“要钱要物”,现在“给钱给物给技术”,还亲自下地搞示范。汨罗黄市乡政府8名干部在港口村租田示范种植礼品西瓜,并在省城水果市场租门面直销,头茬瓜一亩卖出8000多元后,农民纷纷调整思路,全乡的瓜菜面积迅速发展到1.5万亩。乡党委书记胡细国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好样子。”

  一年多来,岳阳这个传统农业大市已初步实现向市场农业转变,岳阳农村已由过去的“米袋子”变成绿油油的“菜篮子”和黄灿灿的“瓜园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达132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9元,增长18.1%。

  新机制促进改作风

  去年年初,汩罗市大荆镇的干部用30万元产业结构调整经费,买了化肥、种子,免费给农民送上门,不料碰了一鼻子灰——农民认为这是干部在搞形式主义、搞“政绩”。

  今年,大荆镇干部没有费多大口舌,农业结构调整便势如破竹。目前,全镇已调种瓜果菜1万亩,复种面积达3万亩,仅此一项,预计年内财政可增长10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320元以上。

  这一切,源于大荆镇一批分流干部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和劳力入股,严格按《公司法》和《企业法》合伙组建的“产业结构调整公司”。

  国庆前夕,记者在大荆镇桂花村见到了在大棚里摘取第二季礼品西瓜的村民李术平。他高兴地说,今年他以4亩责任田经营权和劳力入股镇“产调公司”,“产调公司”负责成本支出和技术指导,夏秋种了两季礼品西瓜,总收入3.6万元,按照6:4的比例分成,目前他的收入已达2.1万元,是往年两季稻谷收入的10多倍。这还不包括年底分红。

  当地的一些农民告诉记者:以前干部下到村里,发动我们种这种那,我们心里怕,种亏了,你干部拍拍手就走了,我们背不起。现在创办“产调公司”,分流干部都下了水,我们打湿鞋怕什么?

  黄市乡“产调公司”总经理李恺文原是镇里的民政干事。他对记者说,分流出来半年,人晒黑了,手起茧了,风险大了,但浑身是劲,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了“产调公司”,干部与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完全融为一体,各自的要素优势结合,取得了1+1大于2的效益。类似大荆镇的“产调公司”如星火燎原,在汨罗市已发展到22家,吸纳股金1120万元,联结农户拥有生产基地8500多亩。目前,岳阳市正倡导全市乡镇学习这种做法。

  岳阳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记者说:“产调公司”适应农村新的形势,深得人心。这说明通过创建新机制融合干群关系,是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新动力。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