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风民情表 冷暖两相知--一位镇党委书记如何记“民情日记” |
江西省今年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来,总共派出了各级干部31万进村入户。
万年县裴梅镇党委书记胡红英,一年多以来,养成了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后必写“民情日记”的习惯,“一事一记总关情”,如今这类日记已有180多篇。记“民情日记”成了胡红英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载体,他的“民情日记”不但记事,而且有附记,做到“件件有着落”。初尝“甜头”后,他还精心设计这一载体,在全镇干部中开展记“民情日记”、讲评民情活动,这些改善干部作风的举动使裴梅镇从一个“问题镇”变成了“先进镇”,干群关系大为改善。
做群众欢迎的事
“贡米之乡”裴梅镇,几年前还是个“麻烦镇”、“问题镇”,债务多、包袱重,干群关系复杂。胡红英在1998年10月上任这个镇的党委书记,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上任没几天,上访的、要债的便是一拨接一拨。面对这种情况,胡红英焦急了,他深觉自己责任重大,以往镇机关那种松散、飘浮、一阵风式的工作作风必须彻底转变了。去年6月,胡红英率先记起“民情日记”,渐渐地,他体验到了“民情日记”的好处。
“民情”就是第一信号。当胡红英下到村民家里发现“想调整产业结构又不知如何调”是广大农民集中反映的问题时,“裴梅镇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结,不久,他便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曹钟明种葛》、《迅速恢复蚕桑产业》、《“懒龙”养鸡》、《珍珠养殖效益可观》、《观念落后最可怕》等8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民情日记”。接着,在他的要求下召开了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党政联席会,制定的发展生态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九大工程”及一系列的措施逐一出台,全镇上下立即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干部跑基层更勤更欢,群众与干部更亲更密,工作方式得到明显转变。一时间,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蔚然成风。仅几个月的时间,全镇共调减早稻面积6000多亩,发展蚕桑1000多亩,葛根300亩等,全镇上下呈现着新一派的田园风光。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胡红英在工作中增加了对乡情和民情的了解,更增进了和群众之间的感情。胡红英说:“‘民情日记’是我的‘掌中宝’,明晰了我的工作思路,转变了我的工作作风,促进了裴梅镇的经济发展。”
多跨群众的门槛
干部下去、民情上来,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回镇里写“民情日记”是胡红英的习惯;知民情、解民忧,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日记,是胡红英对困难中的百姓无尽的牵挂。胡红英说,“民情日记”是党群、干群的“连心桥”。
3月11日,胡红英来到平山口村特困户裴天山家,村支书劝道:“书记,你还是莫要进裴家的门,进了门,你两天都会吃不下饭。”胡红英执意要进去。原来,42岁的裴天山不仅弱智,而且身上的衣服从穿上那天起就没有换过,住的房子到处透风,破败不堪,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还有一股扑鼻的异味。胡红英不但去了,而且坐下来详细地了解了裴天山的生活情况,面对这一切,他急了。他为此写了《特困裴天山》,并在3天之内与这个村的挂点干部一起四处奔波,共筹集资金2400元,将原危房拆除后建了一幢30平方米的砖瓦房。
《祸不单行》是胡红英为另一特困户写的又一篇“民情日记”。在“我的百姓情怀”为主题的讲谈会上,胡红英讲述了这个自己亲临特困户家的帮扶故事。夏家村的姚兴栗因患脑积水已成植物人,其弟媳妇吴凑珍因贫血导致肾、神经等严重疾病,家里一贫如洗,欠账近2万元,四处借钱无门,两个病号都面临断药断粮等死的境地。面对这极度贫困的群众,胡红英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当即掏出身上的全部现金160元。事后,胡红英在全镇“筛选”出100多户贫困户,采取有效的帮扶办法,还研究成立了“裴梅镇特困救助基金会”,并向社会募捐。
排解群众之难
今年元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胡红英深深地感到单个的人依“民情”办事效果有限,要真正实践好“三个代表”,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及时掌握群众的想、盼、愁、忧、难。不久,胡红英就把记“民情日记”的做法在党政班子成员中推广开来,并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困、助百家福”为主题的记“民情日记”活动,同时建立“民情日记”的问题疏理、督查落实及评阅制度。
“民情日记”成了胡红英和干部们的“百纳箱”,他们把路难行、水利设施改造及社会风气、社会稳定等问题都放进了“百纳箱”。“民情日记”更是一道“令牌”,使他们丝毫不敢懈怠。对1996年这个镇建的6幢教学楼1998年就暴露了质量问题一事,胡红英综合一些干部的意见写了《造福与造孽》,并立即消除其安全隐患。今年以来,这个镇对民事纠纷的调处率达100%,确保了本镇社会稳定,实现了干部“下访”取代群众“上访”。
从上任到现在,三年过去了,胡红英和他领导下的干部们不负众望,使这个镇的经济有了复苏,债务也基本理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46万元,2001年确保以18.9%的速度增长。一个新的集镇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9个村委会有8个村通了水泥或沥青路,群众安居乐业。
胡红英说,裴梅镇与一些乡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做好“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民情日记”还要继续写下去,要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伸出一只援助和服务的手,就是架起一座连心的桥。(新华社 沈虹冰 李美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