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把“油水关系”变成“鱼水关系”——与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对话录 |
新华社大连9月29电题:要把“油水关系”变成“鱼水关系”——与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对话录
新华社记者阎平
姜云胜,今年54岁,是辽宁省瓦房店市炮台镇党委书记。几年来,在他和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镇已兴建企业408家,其中外资企业58家,资金到位1.4亿美元。去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48亿元,财政收入3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80元。
记者近日来到炮台镇,采访了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姜云胜。
记者:炮台镇是如何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的?
姜云胜: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我们是镇村“同上一班车”,上下同时受教育。在突出党委15名成员和机关干部这个重点的同时,让村级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共618人跟着学,使大家感到受益匪浅。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加注重实践,将“三个代表”落实在工作实际中。
记者:您认为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比较突出的干群关系问题?
姜云胜:要想解决干群关系问题,首先必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并且要“从我做起”。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凡是不准别人做的,我坚决不做。在班子和队伍建设上,我们多年来坚持三条:一是不进城买房。党政班子成员一律不准在城里买房居住,谁买房谁就要离开镇机关。多年来,大伙都能实心实意地在炮台镇干,一心一意为建设家乡出力。二是不坐小汽车下乡。我本人春夏秋冬一直是搭乘摩托车下乡,这样方便快捷,什么道都能走,一年车费也能省30多万元,更主要的是克服了贪图享乐和安逸的思想,与群众贴得紧,靠得近。三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近十年来,上级批给镇党委班子招商引资的奖金达400多万元,任何人没有拿一分钱,都投到校舍建设和基础设施上了,所有干部收到礼品和纪念品都自动登记交公。
记者:作为一个最基层的乡镇党委书记,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工作方法?
姜云胜:我认为,作为最基层的乡镇党委书记,必须亲临一线,指导到位,搞好调查研究,防止决策失误。这几年,炮台镇每年都要搞上百个基建项目,每个工地我每天都要到现场察看两遍;每个工程项目从预算到决算,每个细节都认真审核,一点也不含糊。于咀村张圈屯有300亩荒山一直没栽树,我问老百姓怎么回事,他们说栽不活。我上山考察发现,过去栽树坑刨得浅。我就亲自拿镐头刨了一排树坑,要求群众按照我定的标准干,培上土,浇足水,尽管遇到去年那样的干旱,5万棵松树苗成活率仍然达到90%。
记者:现在有的干部不了解民情民意,您认为应该如何了解真实情况?
姜云胜: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我带领机关干部搞了三次“五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等),通过搞“五同”使我看到,群众当中确实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今年3月初,我和镇里同志在原邓屯乡李沟村大高屯搞“五同”,那天晚上我走访了6户困难户,接待了17个群众来访。他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这个屯130户人家缺水的问题和交通不便利的问题。这个屯缺水缺到什么程度呢?光听群众说,还没有更深的感受。第二天早晨我起来准备洗脸,看到房东让妻子把他洗脸用过的水喂羊,这对我震动非常大。我在现场就召开党委会,和村班子一起确定了这个村的工作思路,决定投资80万元为这个屯建一座小型水库。群众乐得合不拢嘴,奔走相告。我们在走访中还发现李沟村世代不通公路,就修了一段3.3公里的柏油路。道路开通那天,李沟村数百群众站在路两旁庆贺,他们发自肺腑地高声喊着“共产党万岁”,令人感动。自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走访,已为群众解决117个问题,办实事231件。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中,我们为1.7万户农民建立了民情和致富档案,以村级为单位,集体进行普查登记和保管,把家家户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记者:炮台镇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
姜云胜:我们经常用“当干部是为什么?在位干什么?离任时留下什么”来提醒和警示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拼命干活,清正干净。镇机关干部不管工作多忙,每年坚持参加劳动100天以上。我们的干部经常是白天下基层下工地,晚上回机关处理公务,写各种材料。炮台镇规定了严格细致的党风廉政责任制,机关还设立了警示板,一些不良倾向都要在警示板上做展示,警示犯错误的人,也警示大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