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变作风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山东部分基层干部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感悟 |
新华社济南9月28日电题:“转变作风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山东部分基层干部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感悟
新华社记者张晓晶
记者日前围绕新时期干部作风问题与鲁西茌平县部分基层干部交谈。他们大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到: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出发点,切实改变干部作风,我们党就会永葆生机和活力。以下是他们关于当前干部作风问题的切身感悟。
由逼着群众干到引着群众干
尹海波(博平镇党委书记):当前老百姓“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烦的是敛钱”。群众对干部的期望值很高,我们干部应该怎么办?应该说,当前绝大多数能人都在党的基层干部中,但是基层干部不能单是政治型的,还要是经济型的。
这两年,大棚蔬菜因品种、市场等原因,价格下滑。今年围绕大棚品种更新,镇里干部先后跑了四次“寿光蔬菜国际博览会”:第一次,干部先去探路;第二次租了15辆车组织群众几百人去参观,以前很多农民连县城都没去过,这次免费参观,都说开了眼界;第三次确定品种;第四次群众代表去谈价格,最后由群众自己拍板,上了700多个大棚。这事要放在以前,干部磨破嘴皮也白搭,兴许还落埋怨。现在镇里建了两个示范服务基地,干部先带头试验新品种。过去逼着群众干,现在引着群众干,别看只是一字之差,这里面干部的作风却差之千里。现在我明白了这样一个理:当“官老爷”,只能费力不讨好;扑下身子搞服务,我这书记干着就不难。
由“一言堂”到“群英会”
杨兆伦(60岁,博平镇刘谈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当支书27年):以前当村党支书,凡事都可以指手划脚,凡事下任务就行。现在老百姓“耕者有其田”,支书说得不对就不听,搞“一言堂”再也行不通了。有一年,俺村跟一家外贸公司签订合同,让村民种植菠菜,第一年亩收入2000多元,谁知第二年市场突然变了,增产不增收,订了合同也白瞎。那些天我连门都不敢出,生怕被村民骂得回不了家。现在村里主动适应农民的变化,只要农民说得对就听,全村选出20多个村民代表,有了事,先和代表商量,新品种先让党员小面积试种,村民认可后再逐渐推广,不搞强迫和“一刀切”。
常传华(35岁,杜郎口镇鲍庄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刚当支书那会儿,什么事我一人说了就算,不用讲民主,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民主。旧村改造,12天修了6条街,靠的是行政命令。1991年,乡里让搞大棚,没说的——上!有没有条件都要上!当时我们村是全县第二个大棚村,全村共上了70多个大棚,平均2户一个棚,除了没有劳动力的基本户户有大棚,不干就罚钱。村民带着怨气搞大棚,能搞好吗?70多个棚最后搞成的只有十几个,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党支部的威信急剧下降,我这个支书的形象也一败涂地。班子不团结,群众不信任,村里乱了套,一时成为有名的上访村,教训深刻啊 !1993年,村里又搞大棚生产,这次干部先带头,在全县第一个试种苦菜,市场价最高时每公斤40多元。这下子不用干部发动,群众自发上了30多个棚,当年一个棚收入4000多元。
由眼睛朝上变眼睛向下
乌以强(现任广平乡党委书记):搞“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我们提了三句话:进百姓门、说百姓话、办百姓事。上至70岁以上的农民,下至5岁以下的娃娃,乡镇干部下乡入村逐人逐户搞调查。调查结果让许多干部落了泪。尽管现在大多数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但群众还是有这难那难,干部怎样给自己定位?是眼睛向上对领导负责,还是对群众负责,这是衡量我们工作长短的一把尺子。
群众为什么跟党走?一是政治上有奔头,前途光明;二是经济上增加收入,致富有保障;三是精神上有寄托。这就要求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可现在,有的干部路走偏了,忘了群众利益,听老百姓呼声少了,应付上级多了。当前流行这样一句话:“辛辛苦苦忙一天,不如为领导点支烟”。这种不正常的机制逼着干部围着领导转,结果是跟着干部走的群众越来越少了。
干部是为自己升迁搞“政绩工程”,还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干实事,群众看得最清楚。广平乡比较闭塞,镇主要街道至今还是土路,刮风天是扬沙场,下雨天像流沙河,群众怨气很大。我们下决心要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这件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发出动了5000多辆三轮车,运土2万立方米,两期工程8天就完成了。群众把中心大街命名为“万和街”,取和谐、和顺、发展的意思。那一天,我想了很多,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当干部眼睛朝上,就会离群众越来越远;眼睛向下,群众才会和你越走越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