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群众集体上访为何少了——东莞市从机制建设上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新华社广州9月26日电 题:群众集体上访为何少了——东莞市从机制建设上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新华社记者蒋志敏 张知干 肖文峰

  前几年,广东东莞市曾因干群矛盾突出而成为全省群众集体上访较多的市。然而记者最近来此采访,发现该市的群众集体上访已明显减少。

  东莞市政府信访办公室主任罗莲兴向我们提供的数字表明: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反映干部问题的群众集体上访次数和人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69.3%和82.5%;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73.2%和45.7%。从绝对数的比例上看,反映干部问题的群众来信来访由过去约占总量的80%左右降到了12%。

  东莞市的群众集体上访为何大幅度下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自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教育活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各镇村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切实转变了基层干部的作风,使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建立民主决策机制——从“干部说了算”到群众有“参与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财税总收入分别以年均22%和44%的速度增长,成为广东及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好了,但老百姓对干部的怨言反而多了。从群众来信来访中看到,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村干部在决策上独断专行,自以为是,个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不把群众放在眼里。

  为改变这种现象,东莞市委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干部民主决策机制。为此,东莞市在推进村民自治过程中制定出《东莞市村级组织运作办法》,对村“两委”及村干部的工作运作从行政法规上予以规范,以遏制村干部“个人说了算”的旧习,保证村民对本村大事有参与权。

  一些先进村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虎门镇龙眼村党支部书记张旭森介绍,在村里,最有权威的不是他,而是“村民代表会议”。据他介绍,前几年村里成立了一个由123名村民组成的“村民代表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凡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本村户口的进出、集体福利待遇、宅基地的分配、财务收支等,均要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高埗镇的低涌村也制定了一个“村民议事制度”,凡村里做出的每项重大决定,都要经过全村村民讨论同意才做出决定。今年初,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打算集中村、组两级资金,共同开发一个大规模的新工业区。按照制度规定,他们向全村群众征求意见,取得了大多数群众的同意。最后,村里做出决定,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4万平方米厂房出租给外商。

  像龙眼村、低涌村的做法,在东莞农村现已相当普遍。许多村民说,现在村里办什么大事,我们事先都知道了!

  建立公开监督机制——“让群众明白,使干部清白”

  在东莞采访,看到许多村的村委会门前或村里抢眼位置,都竖有一块“村务公开栏”。村里的各项收支情况都清楚地列出,让人一目了然。

  陪同采访的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游其晃介绍,近两年来,为了加强对干部工作的监督,推进干部廉洁自律,全市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不只是村,全市所有的镇区和基层局、站、所也都在办公楼醒目位置设置了美观、大方的政务公开栏。此外,市里也以《东莞日报》的政务公开专栏和政务公开网为阵地,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而又容易滋长腐败的部分政府部门政务活动事项,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

  据统计,目前东莞市公有资产达1100多亿元,其中镇、村两级集体资产达600多亿元,还涌现了不少“亿元村”。集体经济“蛋糕”大了,干部的廉洁自律问题也成了群众关注的焦点。前几年,一些村干部自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只要不进自己口袋,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随心所欲,奢侈浪费,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

  要使基层干部保持廉洁自律,只靠教育肯定不行了,更重要的是要靠公开监督制度来约束。为此,在结合政务公开栏建设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建立健全了几项重要的管理制度:

  一是实行民主理财制度。全市所有的村和村民小组都建立了由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村里的各项开支单据必须经监事会审核才能入账。目前,全市村级监事会571个,组级1952个,成员达8363人。

  二是实行村、组会计委派制。过去,农村会计属本村干部编制,按村领导意图办事,极易造成乱开支、乱花钱和管理上的漏洞。现在,全市实行村、组会计委派制,本村组的会计不能由本村组人担任,而由各镇区政府选调会计然后异地委派到属下各村,并全面实行财会电算化和内部联网核算,实现财务的“实时监控”。

  三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过去,许多村的集体基建工程、土地转让项目都是由干部说了算,“黑箱操作”现象很普遍。现在,所有基建工程和土地交易项目,全部进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实行公开招投标。

  公开监督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了解和掌握集体经济动向的渠道,群众心中有了一本明白帐、放心帐。石排镇党委书记尹景辉对记者说,过去是“群众不明白,干部难清白”;现在凡事都实行公开监督,这样,“群众放了心,干部也安了心”。

  建立沟通交流机制——“群众有呼声,干部有回应”

  东莞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傅照辉告诉记者,前些年,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自己招商办厂有功,滋长了骄傲自满思想,与群众接触越来越少,感情上与群众越来越疏远。现在这种状况大有好转。这主要是由于通过“三讲”和“三个代表”教育,建立了密切干群关系的制度,使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多了。

  记者在这里采访看到,全市各个乡镇都设立了“城镇论坛”,每个月确定一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和群众对话。论坛不设防,群众个个可以提问。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公仆身份面对群众,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面答复,能办的马上办。长安镇纪委书记黄炳仪告诉记者,该镇的“城镇论坛”自开设以来,已解决了上百件群众反映的问题。“城镇论坛”已成为无形的“意见箱”、“投诉箱”,成了别开生面的现场办公会、评议会。

  为了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全市各级领导主动带头,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如设立市长专线电话,建立市长约见人民代表座谈会制度,市镇领导接访群众日制度和领导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市镇村三级领导进村挂点联系制度等等。据统计,去年一年,市长专线电话就接听来电1063件次,95%以上的问题得到答复和处理。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