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发展运输生产力的前沿 --访交通部部长黄镇东 |
新华社记者 林红梅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站在发展运输生产力的前沿,始终站在促进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对‘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需求放在首位,是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对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黄镇东认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加快交通发展不动摇。他说,“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将有较大改善,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些都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全局。为此,国家在“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到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系统建设,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为满足需要,交通部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三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10年,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全面建成,形成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性运输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初步建成,大型专业化矿石、原油、集装箱接卸码头基本满足需要。这是我国交通运输全面改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交通运输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到2020年,由国道主干线和区域经济干线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全面建成,所有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沿海港口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交通市场体系;第三阶段是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预计到2050年,交通基础设施运输网络全面建成,技术等级与结构能够满足运输发展的要求,形成高效、经济、快捷、安全的国内运输网络及国际通道,实现客运快捷化、货运物流化、营运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
黄镇东提出,实施交通运输三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必须考虑为经济发展服务有适度的超前和能力储备。高速公路、枢纽港口是我国完成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县乡公路、农村公路、扶贫公路对于提高路网通达深度,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农村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建设的重点。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是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分类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保持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坚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筹措资金。要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黄镇东认为,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交通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断推进行业文明建设。他说,交通运输行业既是一个生产部门,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创建文明行业,要以领导干部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行业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保证。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创建文明行业的形式和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通过思想教育、严格管理和加强监督,建设一支具有促进交通改革和发展的理想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道德,具有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的业务技能,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纪律作风的交通执法队伍。
黄镇东认为,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切实抓好运输安全、工程质量和廉政建设三项基本工作,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他说,交通运输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廉政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和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必须把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和廉政建设作为行业两个文明建设的三项基本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