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三个代表”加快稳定温饱达小康步伐 |
新华社太原9月10日电题:打好扶贫攻坚战 实践“三个代表”--山西省石楼县委书记 张保福
在学习了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后,作为贫困地区的干部,我心里更亮堂了。我们决心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抓住扶贫攻坚这个牛鼻子,带领群众实现稳定温饱达小康,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而奋斗。
石楼是国家扶持的贫困县。这里山高坡陡,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极度恶化,长期以来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因此,实现稳定温饱达小康是石楼10万人民的共同愿望。
面对石楼特殊的县情,我们突出抓过种植业,也尝试过投资办企业,但都没有彻底改变石楼贫穷的面貌。全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虽说有近7亩,但主要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正常年景下亩均仅百十来斤;靠工业,石楼一无资源,二无信息,三缺经验,多数企业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被迫中途夭折。沉重的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石楼县的劣势在农业,优势也在农业,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才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实践证明,贫困县党委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须紧紧抓住能够牵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咬住不放,做大做强,才能有力地加快经济发展,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结合石楼连年遭灾的实际、立足于发展抗旱避灾农业体系的思路,我们确定了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开发和以草业为基础的畜牧业开发,这两项主导产业,已逐步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打好扶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发挥主导产业的最佳效益。有了效益,县域经济的增长就有了基本保证。近年来,石楼县切实加大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在实践中创造了四种新的治理开发模式:以小蒜镇万亩密植丰产枣园为代表的径流整地模式;以前山乡余家腰林草(药)间作示范点为代表的林草间作模式;以郑家垣草籽基地为代表的草灌综合治理模式;以黄河枣业公司为代表的股份制开发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不仅使林牧两大产业在规模上有了快速度的推进,而且最大限度地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打胜扶贫攻坚战,成败在于上下同心,扭住不放,狠抓落实。为推进林、牧两大主导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四大班子每人包一个乡、蹲一个村,联系一个示范户,乡镇干部、挂职包村干部每人联系一个示范户,精心指导,提出样板。同时制定出台了加快主导产业开发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凡是主导产业开发项目各种税费三年免征、五年减半;凡是主导产业项目用地、优先办理征用手续;对新建的林牧开发基地,一律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使用”,允许继承和转让;鼓励机关干部和社会各界在石楼承租土地,开发建设林果畜牧生产、加工实体,对规模经营户,政府优先安排扶持资金;机关干部办基地的工资不减,职务不变。三是突出科技服务,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开发。
总之,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是指导贫困地区“二次创业”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我深信,石楼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以稳定脱贫为己任,以产业开发为中心,我县林果、畜牧产业大见成效之日,就是全县人民实现稳定温饱达小康之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