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时俱进 永葆先进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访谈录 |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题:与时俱进 永葆中国先进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访谈录
新华社记者 沈路涛
深入学习、领会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对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日前,记者就“七一”讲话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问题采访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记者:梳理历史积淀,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80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代表,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孙家正: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以倡导爱国、民主、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建的中国共产党从此把创建新文化的历史使命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正确引导着新文化运动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并解答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根本问题,鲜明地点出了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历史性的主题,为先进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诗歌、小说的创作、旧戏曲改革、新文艺形式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涤荡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以及一切腐朽、没落、愚昧的思想文化的污泥浊水,建立与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维与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闸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再次迎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形成了党在新时期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行全面深刻的阐述。在这一思想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国的文化建设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八十年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着先进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八十年艰苦卓绝奋斗中凝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走上复兴之路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记者: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如何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确保始终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孙家正:在新的世纪里,文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我们党的一次严峻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地领会和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党对文化建设的指导,集中体现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上,必须全面地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正确、基调鲜明而又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富有蓬勃的创造力。
其次要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树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条件,紧密相联。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记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孙家正:必须努力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我们提倡世界文化多样性,只有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各展风采,世界文化才能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更加需要保持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的独立性。作为民族灵魂和精神旗帜的文化,必须保持自己堂堂正正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迎接世界范围的文化挑战,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及综合国力的竞争。
必须积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性是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它高举科学与进步的旗帜,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摈弃和抵制一切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民的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坚持倡导科学精神,用科学技术这一革命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必须永远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大众的生活始终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人民大众的态度始终是衡量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优劣成败的根本标准。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民族文化的创新战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更新,才能永葆其美妙的青春。一定要植根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鼓舞人民奋发向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共产党的80年,向世界昭示了一个具有古老传统的伟大民族的勃勃生机。新的世纪已经来临,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和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相伴随,有着辉煌的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