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井店镇为啥一年变化这么大──河北涉县井店镇实践“三个代表”见闻


  最近,记者到河北涉县井店镇采访,许多干部群众说起一年来的变化,高兴地如数家珍:六个村的小康住宅正拔地而起;有的村家家通上了煤气;镇上的程控电话设备和无线寻呼塔建成了,位于深山的18个村很快就装了几千部电话;镇上新建的大型烧结厂不久就要投产,乡镇企业又可增加上千万元利税;祖辈靠吃窖水的西坡村在山上打成了一眼400多米的深井。然而,比这些有形变化更可喜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变化。

  镇党委书记陈邢魁说,前年第四季度,镇党委决定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发动全镇干部开展“进千家,访万民”活动,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查找问题。通过一个多月的挨家挨户走访,他们听取了群众意见、建议1000多条。镇党委把这些意见、建议汇总成村干部作风不良、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不快、企业污染等十一个方面的问题。用“三个代表”为标准衡量工作,使许多干部坐不住了。位于深山沟的禅房村经济困难,村干部就找到镇领导寻求发展经济的办法。镇领导把情况向较富裕的老爷庙村干部介绍后,老爷庙村就利用本村乡镇企业较好的优势,很快帮禅房村建起了一个石料厂,使禅房村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在镇领导的协调下,经济状况较好的井店一街、二街、老爷庙等六个村自愿与王金庄、拐里村等贫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阳光行动”是全镇家喻户晓的干部带头帮助贫困户、特困户活动。这是用“三个代表”衡量工作的又一个产物。过去井店镇对贫困户、特困户是比较关心的。学习“三个代表”后,干部们发现这项工作没有在全镇形成风气。于是镇党委决定开展“阳光行动”,每个镇领导救助一个贫困户和一名特困生,其他干部救助一个贫困户或者一名特困生。镇干部的行动又带动了村干部,使全镇300多个贫困户和180多名特困生有了固定的救助。

  井店镇党委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明确提出要以作风转变的突破来带动其它工作的突破。

  干部作风转变从哪里做起?党委书记陈邢魁说,就从工作纪律、工作制度这些小事做起。每天早上8点,书记、镇长准时召集碰头会,通报情况,研究问题,使每天全镇的“民情”都在镇干部的掌握之中。哪个干部如果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不讲方法、引起群众不满,被举报一次将在镇里的监督台上公开亮相,两次给予警告,三次就要被调离。镇党委要求下乡干部能赶回机关的要到食堂吃饭,在村里吃饭的按每天5元钱的伙食标准与村民同吃,不准喝酒。镇领导多次到村里抽查下乡干部的作风情况,发现不少干部不仅与村民同吃一锅饭,还帮助村民修剪花椒树,传授种养技术,帮助干零活。许多群众说,干部们的老传统又回来了!

  镇党委认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是否正确,是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前提。所以,他们十分注意坚持走群众路线,保证决策时的科学性、正确性。小城镇建设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而且被省列入了试点,作好了规划。有人主张先建一条30米宽、4公里长的大街,因为这是井店镇的“脸面”。当他们征求群众意见时,发现修这条大街要拆近50户民房,而这些村民又无临时居住的地方,如果先顾“脸面”,硬性拆房,就必然造成村民生活困难,引起群众不满。于是镇党委决定先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另一项工作——小康住宅建设。这样可以使拆迁户先有新家再拆旧房。先修路改为先建房,这虽是工作安排的一项不大变动,但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今年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六个村都启动了小康住宅建设。记者在井店镇一街、老爷庙等村参观这些农民新住宅时,村民都高兴地夸赞干部们想得周到。

  干部作风的转变不仅赢得了群众的赞誉,而且带动了民风的转变。记者发现征购提留、计划生育等这些农村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在这里不难了,去年全镇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上访、超计划生育的事。而谋求发展,则成了干部群众关注的新热点。

  在西坡村,记者看到一眼刚打好的深井。村支书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过去村里打了多眼井都没有出水,平时靠水窖存水生活,遇到干旱只能到20多里以外的地方担水或者买水。党员干部们不死心,决定再打一眼机井。井位确定了,打井队进村了,却没有启动资金。全体党员自愿捐款4万多元开了工,镇干部闻讯也积极捐款。结果奇迹出现了,井打到403米的时候,水喷涌而出,当天群众们高兴得比过年还热闹。有的群众说,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什么是“三个代表”。 (新华社记者杨树勋 李俊义)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