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开上了“解放”车  |
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民族工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因而,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了以156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建成新中国民族工业其意义不仅在于工业生产本身,更重要的,是矗立起了民族自强与尊严的丰碑。1953年7月15号,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奠基,奠基石上面是毛主席亲自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1956年7月13日,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汽车厂建厂三周年的前两天,第一辆汽车诞生了。她被命名为“解放牌”。从那天起,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中国自己的汽车源源不断地一天比一天更多地从这里开了出去。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第一汽车制造厂这个凝结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心血的民族工业排头兵,从最初只能年产3万辆汽车,到现在年产40多万辆汽车,产品品种从单一解放牌四吨卡车,到现在能生产重型卡车、轻型卡车和轿车三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可以说,这位建国初新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子,已经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工业高速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1994年以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进入新世纪,中国工业开始向信息化和高科技领域迈进。(杨红整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