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最新报道

优秀共产党人

历史时刻

革命圣地

  党的建设

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同时,强调要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重大比例失调的问题,要逐步消除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

  三中全会后的几个月内,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对我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看清了长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和粉碎“四人帮”后头两年经济工作中失误所造成的影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性。根据这个情况,1979年4月5日至28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党政军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讨论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党的对策。会上,李先念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在指出粉碎“四人帮”后经济恢复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头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分析了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严重情况,阐明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必要性,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任务。

  调整,是八字方针的中心,主要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要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加快煤炭、石油、电力、运输的生产建设。同时,根据燃料、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的可能,调整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对那些产品没有销路和质量差、消耗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使那些产品为社会所急需、质量好、消耗低的企业,能够开足马力生产;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停建、缓建那些有利于调整比例关系、为国家急需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按时投产;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引进,要循序渐进,前后衔接。通过这些,使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协调起来。

  改革,即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病很多,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购包销,外贸上统进统出,吃“大锅饭”,不讲经济效益。这种体制,使得中央各部门、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很大束缚,非逐步改革不行。会议认为,体制改革是一件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是一件极其艰难和复杂的工作,在当前调整中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时机尚未成熟,只能进行那些有利于调整的改革。着重把那些必须改而容易改的,先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过来,以保证和促进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整顿,指的是整顿现有企业。会议确定,领导班子已整顿好的企业,要着重整顿企业管理。领导班子没有整顿好的,要抓紧整顿领导班子。要求企业的各级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正确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会议要求,通过整顿,每个企业有一个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实行文明生产,使各项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本企业和本行业的历史最高水平。

  提高,指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会议确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轮训,把职工的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切实开展起来。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粉碎“四人帮”以来的经济恢复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纠正这两年工作中的失误,消除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造成的影响,把整个国民经济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一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方面的重要转折。(新华网)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