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 | 清华大学王雪莉:生活体育,让生活更加美好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2-06-25 11:18:16
央视网 | 2022-06-25 11:18:1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特邀记者:杨旺 记者:张静 吴颖 王凡 叶翔 报道):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8方面29条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由央视网与成都市体育局携手主办的首届中国生活体育大会,将于7月底在成都举行。对此,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大会是在《意见》颁布的背景下召开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重要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全民健身仍然存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场地设施布局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问题。王雪莉认为,《意见》明确了在新的发展阶段,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提出了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更均衡布局、打造更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构建更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提供更科学更专业的健身指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提出了人均体育场面积、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新建居住区公共健身设施配置、青少年运动技能等多项量化指标。真正做到了服务全民、覆盖全民,造福全民,是十四五期间各级部门规范健全健身工作、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指导性文件。

从城市活力指数到体卫融合,提高运动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出发,各部委针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联合出手,提出了一些量化方面的具体要求。如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多元化”要求;国家发改委提出“定期发布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向运动达标者颁发证书”;国家卫健委提出“会同宣传、教育、体育等部门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围绕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开展广泛科普活动”等要求。王雪莉表示,这些目标要求都是紧紧围绕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全民健身工作的促进来提出的。城市如没有公共服务中的场地设施,则居民去哪里健身的问题将难以解决;如果没有更科学、专业化的指导,居民可能出现因不科学的运动方法导致的运动损伤;如果没有《意见》中提出的“治未病,不是治已病”的体卫融合概念,根据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则人们还会将继续停留在生病了看大夫,康复了训练等传统认知阶段。

王雪莉认为,目标都是为衡量和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和结果去制定。比如健身需要专业化指导的问题。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运动促进健康的价值与作用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对此,《意见》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目的性融入每个居民的生活中来,成为身边的体育指导。社会指导员将与社区、与每个人近距离接触,这种改革将给科学健身与普及带来质的变化。此外,在体医、体卫融合方面。目前普通人参与锻炼的氛围初步形成。疫情前,中国路跑方兴未艾,国内有上千家城市常年举办马拉松赛事。而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指导来配套,运动损伤可能将随之而来。《意见》对社区体育提出了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并将相关运动门诊也开到社区中来,让全民健身领域更有目标,更有专业化的指导。

发展共享健身设施,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资料图)

(资料图)

《意见》从多角度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出发展、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提出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打造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新载体,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王雪莉认为,体育设施共享的理念,其实质上是更好的发挥资源的效率,使得场地设施能真正惠及到全民。在国家体育总局历年的普查中,我们的场地设施总数并不少。过去几年,国家一直在推动体育场地的开放和共享,包括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训练中心等健身设施,及运动康复服务向社会公众开放,专业运动队资源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向全民普惠式使用,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在逐步对外开放。比如《意见》规定新建学校,必须保证“一门两开、一场两门、早晚双开”的规定,在确保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又增添辐射周边和社区的功能。同时,也鼓励企事业单位向周边社区开放。针对城乡体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意见》提出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搭建全民健身新载体(十四五期间建成5000个全民健身中心,2000个体育公园等),打通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有了这样的场地设施的共享,更加有效率的使用,全民参与健身的意愿将能更好的被政策激活。

全民体锻比例的一小步,全民健身的一大步

运用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合理均衡的区域城乡布局,绿色生态的健身载体,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引导居民建立科学健身方式,形成浓厚锻炼氛围,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而随着体育逐渐内化于各年龄段群体日常活动中,不断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超越“体育生活化”阶段的“生活体育”也开始大放异彩。

王雪莉指出,对于人口基数相当大的中国来说,锻炼人数比例小的增加,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上的进步,但它背后其实反应的是中国人真正把体育,或者参与锻炼,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37.2%,而《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这个目标制定是严谨的。从落实全龄友好理念,聚焦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和职工等四类群体出发,《意见》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各类人群参与体育健身的便利性。比如,青少年是全民健身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对于青少年体育技能的要求,这两年的体教融合的大背景大家都可以感知;而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一方面,他们有参与锻炼的意愿,另一方面如何在科学、安全、专业锻炼的同时,更方便的使用智能体育健身器材,《意见》都有提及;此外针对残疾人体育健身,国家一直给予了诸多相关政策和设施上的支持; 

生活体育,让你我生活更美好 

(资料图)

(资料图)

离开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作为支撑,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只有提供品质优、种类多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提升。全国首届生活体育大会,就是选择《意见》颁布的当下,在生活体育实践比较好的成都来进行。王雪莉表示,这次大会选择生活体育来切入,角度非常精准。成都是一个具有浓厚生活趣味的国际运动名城,同时也是国家体育消费城市首批40个试点城市之一。“特别期待生活体育在成都能召开,能让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体育就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途径,这样一种理念能传达到更多的人心目中。”

事实上,人们欣喜的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的当下,虽然很多消费被抑制,但体育消费却有逆生长趋势。一方面,人们通过居家运动、线上运动等方式参与锻炼,通过各种类型的达标标准,来反应参与体育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很多城市、社区也在推动推动“体育消费券”政策,打造“体育消费季”,组织“社区运动会”等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体育消费者通过这些活动,能不断实现自己的小目标,获得体育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王雪莉说:“总书记曾经说过,体育承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没有健康的体魄,哪来的美好生活?没有参与运动健康的习惯,哪来的健康体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来实现的。而这恰恰说是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首届生活体育大会将开启“生活体育”概念的全面推广和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美好生活,运动榜样”,树立和宣传新时代生活体育的运动榜样人物,弘扬运动改变生活和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理念新风尚。王雪莉最后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接受生活体育的概念,我们的体育才能真正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中,并且在每个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巨大的作用。”。

编辑:卢芳菲 责任编辑:王晓遐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体育精彩视频
体育视觉系 换一换
正在阅读:专家谈 | 清华大学王雪莉:生活体育,让生活更加美好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