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体育频道 > 乐活地带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哈尔滨的犹太建筑风情

CCTV.com  2009年02月21日 12:29  进入体育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消息  

作者:阿城 来源:《和上帝一起流浪》

    洋气十足的哈尔滨有着相当数量的犹太建筑,这与流亡至此的犹太人有关,他们不仅背负着犹太人的梦想与苦难,也将他们居住过的国度的建筑风格带到了这座城市。

俄式单体民宅

    哈尔滨民宅,随着中东铁路建设的完成,俄籍犹太侨民的大批涌入,发生着变化,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引人注目的、当地人称之为“铁路房”的俄式单体住宅。这种住宅通常是砖砌墙、板加泥墙、毛石外砌墙和那种夹锯沫子的双面抹灰墙,单层、木房架、红瓦房顶或铁皮房盖,外立面大都粉刷成米黄色。之所以采用暖色调的米黄色墙面,显然与寒冷有关。

    这种单体式平房的房盖有相当一部分由瓦棱铁、洋铁取代了当地古老的鸳鸯青瓦。所以,每当下起雨来的时候,雨点敲击在无数个洋铁房盖上,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形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美妙音乐。这种城市独有的“记忆中的自然音乐”,常让那些流亡的犹太人、海外游子、客居异乡的老哈尔滨人夜梦难全,泪湿衣衫。

    当年,这种砖木结构的俄式民宅,大都分布在南岗马家沟河的沿岸、道里松花江两岸、江北太阳岛一带,这种有选择的分布,使得哈尔滨的整座城市平添了一种异域风情。

    这些农舍式的单体住宅和建筑小品,造型非常别致,情调亲切浪漫,色彩明快艳丽。而且,每一幢民宅的外部均有玻璃凉亭、花厅、雨塔、门斗、雕花门窗、檐板、短栅栏,以及各种果树等等,形成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的民宅景观。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哈尔滨似乎是一座供人们度假的休闲之城。

    这种民宅一般两家合住一栋,分别由南北房山各自开门,互不干扰。但房子内部的布局,包括公家配置的家具,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住户清一色是铁路员工,由于他们的工作流动性大,南来北往,经常调任,便要经常搬家。“铁路房”一般都配有公用的家具,人搬走,而家具留下,倒也十分方便。

    它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厚厚的砖墙,恐怕在全国要名列第一。墙有六砖厚,一般民宅两砖半到三砖就已经很厚了,听说南方还有跑单砖的墙。在寒冷的哈尔滨,墙跑单砖是绝对不行的,不仅需要六砖厚的墙,而且在三砖和三转之间还要加上一排红松圆木。这些圆木像障子一样从上至下并排排列,然后再在两边砌砖。这种类似堡垒般的墙壁,自然冬暖夏凉,居住十分舒服。

    宅内的一些附加设施,如壁炉,当地人称“別气克”,也必须要有,房子里的犹太人读书呀,聊天呀,老年人打瞌睡呀,都喜欢坐在壁炉前,温暖得像是在母亲的怀抱里,很放松,很安全。

    而开放式的木制凉亭上镶着玻璃墙,看上去像花房,家人在里面看书、养花、喝茶、拉琴、阳光浴等等。那些有文化的犹太人家,经常在周末搞友人聚会,在这里朗诵诗、散文——都是他们自己写的,挺有意思。凉亭也制作得很精美,木结构的房檐四周会有一层叠一层的木雕花,并刷上绚丽的颜色,给人一种安逸与美妙之感。

    早年,哈尔滨所有的铁路房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院子,主要用来种花,犹太人也喜欢种花。只是,这样的房子到了中国人手里,会种上几垅蔬菜,不过,照例在蔬菜的周围再栽种上几盆花——显然是受了犹太人的影响。如果某家铁路房的院子里不养花,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现在,哈尔滨城里的老铁路房差不多消失掉了90%,不过还有几幢,不妨保存它几户,或为小型博物馆,或为旅游景点,权做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供后人欣赏。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