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竞争机会,同时也为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它们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材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此外还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
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责编: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