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 14:30直播 22:30重播>>>>直播入口
北京的承诺意味着2008残奥会期间,4000多名残奥运动员包括轮椅运动员可以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自主登上长城和故宫。这等于宣布了这两个地方需修建无障碍设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故宫、长城该不该修无障碍设施的争论开始了。
从2001年到2004年,能不能在故宫、长城修无障碍设施一直没有结论。北京在天潭等地安装无障碍设施都很顺利,直到北京市长王歧山说了一句话,似乎有了一点转机。
2005年8月,国际残奥委员对北京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度缓慢提出了3点要求,对此要求,北京奥组委编制了残奥会场馆技术手册,并首次把无障碍作为市长监督的工程。
2007年3月,北京相关单位在朝阳区一个保密的地点开了一个转折的会议统一了认识。通过这次会议,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中和设计中,设定了三项基本原则。
既有了改建设施的先例,按理说专家应该放行了,但专家仍认为午门的升降机在地下打桩而破坏了故宫的地面。
在残奥会准备后期,为加快北京残奥会建设,北京政协副主席赵文芝被派来作为北京残奥会的副总指挥主抓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故宫宣教部主任用三个月时间在故宫各个角落转了几十圈才确定了装两部电梯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遭到了专家的一致否决。
古代障碍长城也在无障碍的路上经历着几乎同样的艰辛,残奥会期间让残疾人士能自主的登上长城是对残疾人士的考验,也是对健全人士的考验。
整个施工几亿起稿,不到一年全部竣工,就等着安装电梯,整个无障碍就全部贯通。但此时却发现,谁出钱买电梯、买谁的电梯成了一个大问题。
电梯运输的时候出现了变故,本应该运到天津港的电梯被运到了马来西亚。
残奥会4000多运动员自主的登上了长城和故宫,北京兑现了承诺,长城从厕所、电梯形成了完整的无障碍环境。
就在人们以为长城和故宫以残奥会为契机终于有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时,围绕着这些设施又产生了场大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