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细节决定成败
成功卫冕汤姆斯杯,林丹得以暂时远离硝烟。但陶菲克已向他下了战书,4个月后,世锦赛上见。
除了吃饭、训练、比赛,汤姆斯杯期间,林丹每天就躲在房间里准备对手资料。“我也希望自己尽量不去想那些压力,但不可能。做到这点很难。毕竟,这么大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你,还有我与陶菲克的比赛。”
半决赛0比2负于林丹之后,陶菲克依然不失颜面,他为自己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汤杯之前,我因为腰伤有一个月没有正常训练。我觉得和我最好的状态相比,我只发挥了60%。团体赛赢了我不算什么,单项比赛赢了我那才算厉害。”这话传到林丹耳朵里,他不以为然地说,“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说法。这和我无关。”
而这场胜利之后,林丹也把与陶菲克的交手纪录改写成3比3。“虽然他小组赛输给李铉一,1/4决赛输给佐藤,但以中国队教练的经验,他们告诉我,他不像有腰伤那么严重,一样能跳、能进攻、能跑动。他可以输给别人,但我知道,遇到我他肯定尽全力去打。只是分数拉开比较多以后,他可能会放弃吧。”
这样的恩恩怨怨,胜负无常,让林丹觉得“很难有什么事让我轻易地开心起来”。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只求完美。“以前哪怕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也能开心,可现在考虑的是,电影有多长,看完还来不来得及归队。当羽毛球变成工作、事业以后,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开心、满足。赢了也只是一瞬间的兴奋。拿冠军是最开心的了,没有其他什么能带给我更大的快乐,这种感觉很难超越。羽毛球现在对我,更多是一种责任和挑战。”
汤杯之前,林丹仔细地为自己选了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一场比赛输在哪,只有你的对手能告诉你。”林丹说,“大师杯上输给盖德,那是我自2002年丹麦公开赛输掉比赛以来,第一次输给他。之前我保持了对他的六连胜。这场球,他一定可以给我留下些什么。”
有人把日渐成熟的林丹、鲍春来、陈金称为有望超越杨阳、赵剑华的“黄金一代”。林丹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说:“现在的训练全讲究科技化,除了比赛录像,听说马来西亚队的科研人员还对我的习惯球路拿出了分析数据。所以,每次得冠军都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当华侨大学将包括林丹在内的八一队队员招为本校学生时,林丹说:“比起好多人没时间读就毕业,我还是宁可去学,哪怕只是一点点,接触一下也好。有人说为什么不选更好的学校,我觉得这都无所谓。运动员常年在外训练、比赛,就连想学英文,也没办法坚持。这样的机会我很珍惜。
责编:关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