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体育解说员不要说诸如“帽子戏法”,“德比之战”等貌似专业的术语,要尽可能让所有人听懂、看懂、尽可能让更多人迷上爱上赛场,这就是我的奥林匹克。 2008年,我45岁,新中国59岁,都已成熟。 奥运来了,它会带来激情,也能带来理性,它崇尚开放的心态,接纳民主的胸襟,它用十六天的比赛让这个国家迈一大步。 这就是我的奥林匹克。
1965年,我在北京101中学上高一,那时全校6个年级36个班,其中35个是男女各半或男生略多。只有我们班41人中31个是女生,“比例失调”独一无二。干别的还成,踢足球就麻烦。 那年深秋,101中学足球赛开打,我们班成了被调侃的话题。 “借给你们一个男生吧,好歹凑齐上场阵容,不然涮你们太轻松了,没劲!” “你们班不是女生多吗?找一个把大门,不丢人!”…
我自小喜欢跳舞,但因为体育迷妈妈的原因,我还差点成为了一个体操运动员。妈妈的一个熟人是体操队的教练,他看到我后非常满意,觉得我应该是一个练体操的好苗子,让妈妈带着我去试试。我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坏了,李宁、李小双、莫慧兰在奥运会上的战绩我可是倒背如流,那些吊环、木马我在学校也玩过,说不定我就是下一个小“莫慧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