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开幕的“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作为入选全国首批大遗址保护名录的唯一广东项目,南越国宫署遗址在论坛上再度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之一。专程赴会的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常务副主任、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吴凌云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未来的宫署博物馆建设将采取全新的陈列展示思路,“让遗址自己说话”。
宫署遗址石构建筑可能是东西文化交流见证
吴凌云表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遗址中,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在一座大都市的城市中心,有地层如此丰富,内涵如此深厚的遗址,独一无二。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其中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此外,中国古代以木架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为主,但宫署遗址却采用了很多类似欧洲古城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有专家结合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地位认为,不排除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因素。
南越国宫署遗址还可以说是广东遗址科技保护的一块“地价昂贵”的“试验田”。吴凌云说:“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已经是开发很充分的街道、商业区,怎么结合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真的是考验我们的智慧够不够用。就以准备建的宫署博物馆为例,目前初步选定的这个方案,是看中了它对遗址本体的干扰较少,能够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遗址本体上,比较符合我们‘让遗址自己说话’的开发理念。”
自然风化是目前广东
大遗址的最大威胁
记者了解到,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主要建材——红砂岩经过两千年的自然侵蚀,存在着开裂、断裂、粉化、鳞片状脱落等多种形式的病害,此外土结构部分也有亟待解决的病害问题。负责宫署遗址科技保护的广州市翰瑞文物保护设计研究中心工程师傅英毅介绍,调研显示自然风化是目前广东大遗址面临的最严峻威胁。例如珠海宝镜湾的岩画遗址,就受到锈蚀和微生物腐蚀的影响。专家指出,对于自然因素的破坏,最佳的方式当然是回填,但是这样无法让人们从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所以目前许多遗址中都在尝试使用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延缓破坏。如广州中共三大旧址的砖石科技处理,吉林高句丽丸都山城了望台遗址石材的防侵蚀处理等,在西汉南越王墓墓室当中,也安置了多件仪器。但在大遗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广东基本仍处于空白阶段。
为避免破坏景观颐和园花八倍价钱藏起高压线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谈遗产保护——
为避免破坏景观颐和园花八倍价钱藏起高压线
6月12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先生莅临广州图书馆主讲《世界遗产与中国特色》,在首肯目前中国“申遗”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整旧如旧”
不是以假乱真
“整旧如旧”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观念,郭旃说,虽然现在很多文物保护圈外的人都懂得这一观念,但是往往把整旧如旧理解成了以假乱真,仅仅追求一个形似。郭旃多次以商代“铜鼎”为例:以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仿制出无数个与商代铜鼎完全相似的复制品出来,但除了材料费、工本费加一点零售费之外,它不会有更高的价值。同样道理扩展到遗产、考古遗址、建筑或自然景观上,如果没有了真实性,就不具备遗产真实的价值。
郭老指出,比如修复一个清代宫殿,局部漏雨,而且险情很轻微,按照正常维修的话,把那块破碎的瓦粘上继续能用,仍然是清代的大板瓦,但是我们很多人缺乏这种意识,以为整旧如旧,只要我们换上大小一样的瓦就行了,结果把清代大板瓦全都推落在地上,摔得粉碎,换上了现在仿制的这种瓦。
“天人合一”
在遗产保护中很适用
郭旃说,遗产申报中,遗产和周边景观必须协调,中国人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可是对待遗产上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儿搞个指向标,那儿拉条电线。 这些现代化的东西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运用,比如把铁皮牌变成木板,把电话亭建在小木屋等。如果没有了景观意识,我们申遗面对考察专家时往往会显得很被动,古迹与现代化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就失去了古朴的味道。
那么遗产保护与现代化是否不相容呢?郭旃的回答是否定的,拿巴黎来说,人家很自豪说我们巴黎三百年一个样。巴黎把所有的高楼大厦迁到古城外,并不妨碍巴黎是个国际发达城市。我们中国也有这方面的好例子,如前些年拟从颐和园湖面上拉一条高压线,但是考虑到会破坏遗产景观,便花了八倍的高价从湖底走过。
目前我国对大遗址保护
和展示的四种模式:
一、露天展示的遗址展示区,主要是通过设置围护栏和说明,对遗迹本体进行加固,如长城、新疆的交河故城等;
二、遗址博物馆模式,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等;
三、旅游景区,如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等;
四、遗址公园,如西安的几大遗址和北京圆明园遗址等都有建成遗址公园的规划设想。
责编: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