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 |
1894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中国黄海水域与大清王朝的北洋水师发生了激烈海战,在大清王朝避战主和的政策下,当时堪称世界一流海军的北洋水师全线溃败,日本人则乘势攻陷了辽南重镇金州和大连湾。
当北洋水师遭到重创的时候,慈禧太后60大寿的庆典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黄海水域的隆隆炮声被京师里的笙歌鼎沸所淹没。
这时的大清王朝,就像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一艘破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光绪皇帝显然意识到了王朝面临的严重危机,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把因改革而强大起来的欧美各国和日本的情形,描述给大清国皇帝的时候,年轻的皇帝动心了,他决心效仿列强,推行新政,以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但在这块守旧势力丰厚的土壤上,君子们屈膝而跪的造反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而光绪皇帝政治上的不成熟和性格方面的缺陷注定了他悲剧式的命运。
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国家政权关系: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每天都要去没有任何职位的慈禧太后那里跪拜、禀报,甚至连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都可以故意刁难皇帝,当皇帝的变法损害到太后利益的时候,怒不可遏的慈禧囚禁了光绪,并以训政的方式重新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庆祥介绍说,在光绪年幼称帝的时候,慈禧就表示要把自己的权利在光绪能亲政的时候“还政”,后来她也确实还政了,但慈禧从心里边不愿意还政,后来发生戊戌政变后,她又从光绪的手里把政权拿回来了,那么光绪已经是成年皇帝了,这时她不叫“垂帘听政”而叫“训政”,“垂帘听政”也好,“训政”也好,总之是她掌权。
1908年11月13日,就在光绪皇帝驾崩的前一天,重病缠身的慈禧太后走出了她在大清王朝政治棋盘上的最后一步棋,下诏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即刻进宫。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大清帝国当朝皇帝载湉的弟弟,载沣并不具备从政的智慧和魄力,但从父亲奕譞那里承袭了醇亲王爵位的他,还是大清朝最为引人注目的权贵之一,溥仪是载沣的第一个儿子。溥仪的爷爷醇贤亲王奕譞,早年曾帮助慈禧太后诛杀了咸丰皇帝临终时任命的8位顾命大臣中的核心人物肃顺,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铲除了最大障碍,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后来奕譞又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为妻,正是由于这种政治结盟和紧密的血缘关系,在奕譞这一支宗室里,才传衍出了光绪和宣统两个皇帝。
光绪皇帝没有子嗣,溥仪是光绪的侄子,也是慈禧太后的外孙。
溥仪在醇亲王府里无忧无虑的生活了3年,这种生活却被慈禧太后的一道懿旨给搅乱了,当让溥仪“即刻进宫”的消息传到醇亲王府时,王府里顿时乱作了一团,溥仪的祖母当时就昏厥了过去,未来的皇帝则连哭带闹拒绝离开王府,醇亲王载沣从他哥哥光绪皇帝的命运中早已领略了官场的险恶,因此他对于儿子的命运自然感到忐忑不安。
溥仪进宫后,即刻被送到慈禧太后面前,溥仪后来回忆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慈禧,姓叶赫那拉,16岁被选入宫中,后来被大清王朝的第七代皇帝咸丰纳为妾并封为懿贵妃,这个已经不再美丽的女人对权力有着永不满足的野心,她一生挟天子确立了3位皇帝,第一个是她亲生儿子6岁的同治皇帝,第二个是他的外甥4岁的光绪皇帝,第三个是他的外孙3岁的宣统皇帝,也就是溥仪。
1908年11月14日,37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死去,紫禁城上空的希望之星陨落了。光绪皇帝的神秘死亡,使许多立志改良的人深感惋惜,他们认为,假如这位力求变法的皇帝能死在他的政敌慈禧之后,大清帝国的太阳或许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斜挂在天边。
但历史没有假如,光绪皇帝死后的第二天,74岁的慈禧太后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个即将全面崩溃的帝国残局,落到了年仅3岁的溥仪身上。
19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12月2日,在紫禁城阴气弥漫的太和殿里,清王朝为新皇帝溥仪举行了登基典礼,并决定从1909年元月开始改年号为“宣统”。
![]() | |
溥仪 |
年仅3岁的溥仪被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抱着放到涂金雕龙的御座上面,以清王朝入关后第10位皇帝的身份,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 望着鱼贯而入的大臣们在自己脚下跪倒爬起,听着那些3岁孩子根本听不懂的阿谀奉承,溥仪感到趣味索然,当冗长的繁文缛节和寒冷的天气使溥仪失去了孩子的耐性之后,他本能的用哭闹来宣泄内心的烦躁。
大臣们的三拜九叩一拨接着一拨,溥仪的烦躁也表现得越来越激烈,典礼在溥仪的哭闹声中尴尬的进行着,平日里就有些口吃的摄政王载沣急得满头大汗,他不断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快、快完了!摄政王的话一出口,朝贺新皇帝的大臣们都感到十分惊骇,忧心忡忡:看来天意至此,大清朝真的要完了。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很快就得到了广泛响应。
在孙中山先生的引领下,积蓄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怒火犹如熔岩喷发一样滚滚前行,目标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光绪皇帝的遗孀隆裕太后把振兴大清王朝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了溥仪身上,她精心为6岁的小皇帝选定了《大清开国方略》、《圣谕广训》和《御批通鉴辑览》等启蒙教材,隆裕太后希望溥仪能够像他的英雄前辈那样,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国家,做一个中兴大清王朝的皇帝,但溥仪对她选定的教材根本就提不起兴趣。
1911年10月10日晚,聚集在湖北武昌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装起义。清王朝新军第8镇工程营的起义将士,首先通过中和门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第21混成协辎重营随即在城楼上和武汉蛇山等制高点架起了大炮,向湖广总督府猛烈轰击,清王朝驻守在武昌军队各营中的革命党人也纷纷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党人占领了武昌全城。第二天起义军宣告湖北省独立,并成立了军政府,军政府下设军务、政务、参谋和外交等4个部门,新军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起义军推举为军政府都督。与此同时,全国18个省也群起响应,纷纷宣布背弃清王朝。这个消息使紫禁城里的皇室权贵们心惊胆战,朝廷急忙调北洋新军前去镇压,被派往前方作战的军人根本就不服从满族统帅的指挥,万般无奈,朝廷只好启用已经被罢了官的袁世凯。
袁世凯在光绪皇帝时代,曾受命在天津小站招募组建新式军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决定实行变法,并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当时的袁世凯在思想上倾向于维新派,他通过幕僚徐世昌与维新派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袁世凯甚至还做出了使用兵力诛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兵围颐和园囚禁慈禧太后的承诺。然而,在关键时刻,善于权谋的袁世凯在对比了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力量之后,又向慈禧太后和盘托出了维新派的密谋,导致实行了103天的“维新变法”彻底失败了。
摄政王载沣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大臣们的赞同,他们认为新皇帝刚刚即位,就杀掉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对稳定大局不利,在反对声中,优柔寡断的摄政王载沣最终失去了诛杀袁世凯的机会,但他还是以袁世凯“久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理由,把袁世凯赶出了北京城。
罢官后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省彰德,在洹水边的一个小村里住了下来,但他的眼睛却紧紧盯着动荡变化中的时局,袁世凯决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政坛。此时整个国家的几股政治势力,几乎都希望袁世凯出山来稳定中国的大局,首先是平定武昌革命党人的起义,作为掌握政权的载沣来说,自己又没有这样强有力的人物,他只好重新启用袁世凯。
被朝廷重新启用的袁世凯在接管了大清王朝陆、海军的指挥权后,却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首先派人秘密南下和革命党人谈判,随后又授意大清王朝驻外公使致电朝廷,奏请皇帝退位,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在为自己通往权利顶峰的路上找到了一条捷径,1911年11月28日,袁世凯借助革命党人的声势,在紫禁城养心殿的东暖阁里,向隆裕太后提出了请皇帝退位的要求。溥仪后来回忆说:“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
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革命党的势力迅速由南向北发展。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一场更大的革命风暴即将席卷全国。
面对革命党人的步步进逼,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已经是朝中无兵,国库无银,满朝文武大臣无不灰头土脸,长吁短叹。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带着6岁的溥仪,在紫禁城的乾清宫里举行了清王朝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皇太后对溥仪说:祖宗创业维艰,如今却断送在我们孤儿寡母的手里,致成千古憾事,将来有何颜面去对祖宗先帝?
皇帝退位的诏书很快就由光绪朝状元张謇拟好了,隆裕皇太后在诏书上盖过钤宝后,禁不住痛哭失声,这位一生并没得到过多少幸福的女人,以这样的方式亲手合上了大清帝国的历史卷册。
在大清王朝颁布皇帝退位诏书的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制订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的文书也一并公布于世,优待条件一共有8款,其中主要的内容有:溥仪辞位后继续保持“大清皇帝”的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皇室每年费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付;皇帝暂时居住紫禁城和仍可役使太监宫女等。
![]() | |
溥仪 溥杰 润麒 |
在溥仪退位后不到10个月,孙中山宣布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自己尚不能与之抗衡的袁世凯,于是,袁世凯这个大清帝国的内阁总理大臣把衣服一换就变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3年元旦,袁世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了大总统就职仪式,从此,54岁的军阀取代了6岁的小皇帝。
溥仪糊里糊涂地做了3年皇帝,又糊里糊涂地退了位,当时只有6岁的溥仪,怎么也弄不懂他这个大清王朝的宣统皇帝,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前清逊帝”。
伴随着紫禁城的落日,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大厦轰然一声倒塌了,中国长达2132年的封建社会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编: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