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爱新觉罗·溥仪(四)故里云翳(探索·发现2005-254)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31日 16:51 来源:CCTV.com

  经过两天多的海上颠簸,溥仪一行于1931年11月13日,在辽河入海口的一座小城营口登陆,凛冽的寒风中,溥仪并没有看到故里臣民的欢迎场面,码头上迎接他的只有几个日本人。


溥仪大婚时的神武门

  溥仪被日本人带到距离沈阳东南100多公里的汤岗子,住进了日本满铁株式会社经营的“对翠阁”旅馆。在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温泉水浸泡下,溥仪的情绪变得好了起来,透过眼前蒸腾的热气,溥仪仿佛看到了沈阳那座巍峨的宫阙和俯视万民的龙椅,一想到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在祖宗发祥的地方接受臣子们的朝贺而重新君临天下的时候,溥仪激动得热血沸腾。

  溥仪的好心情仅仅持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当溥仪想走出旅馆散散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连下楼的自由都没有了,一个日本警察用冰冷的口吻告诉他:这里的一切都要听板垣大佐的。

  板垣征四郎曾在日本关东军参谋部任职,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上说,板垣征四郎“自1931年起,以大佐地位在关东军参谋部参加了当时以武力占领满洲为直接目的的阴谋,他进行了支持这种目标的煽动,他协助制造引起所谓‘满洲事变’的口实,他压制了若干防止这项军事行动的企图,他同意和指导了这种军事行动。嗣后,他在鼓动‘满洲独立’的欺骗运动中以及树立傀儡伪‘满洲国’的阴谋中,都担任了主要的任务。”

  在焦急的等待中,板垣征四郎却一直没有露面。一个星期过后,日本关东军让溥仪搬到旅顺去住,而不是原来许愿的那样请他到沈阳去登基做皇帝,这时,溥仪隐约地感觉到他像木偶一样被日本人耍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庆祥介绍说,实际上溥仪已经看到日本人有日本人自己的企图和目的的,但是这个时候日本还不断地去欺骗他,所以当时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他也摸不很准。

  1923年9月1日,一场大地震猛烈地摇撼了日本国关东地区,148800多人在这次自然灾害中丧生,地震过后,惊魂未定的日本决策层愈发感到了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和地质构造上的不安全,因此以垄断财阀为后台的日本军部,决心要到海外去拓展大和民族的殖民地了。

  1927年6月,刚出任日本国首相不久的原日本政友会总裁、陆军大将田中义一召开了一次名为“东方会议”的内阁会。在这次会议上,田中内阁制订了旨在将中国“满蒙”与本土分离的《对华政策纲要》。不久,田中义一又将《帝国对满蒙的积极政策》上奏给日本天皇。在这份奏折中,田中义一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公然叫嚣尽快以武力把“满蒙”从中国分裂出来。

  溥仪来到旅顺后住进了大和旅馆。和在汤岗子的“对翠阁”一样,溥仪的人身自由仍然受到关东军的严格限制,他不能随便走出旅馆,外界的人更不准与他接触,溥仪的一举一动都在日本人的监视之下。关东军解释说:这一切都是为了陛下的安全,但是溥仪却越来越感到惶惑不安,因为他从几个日本人那里听到,关东军似乎连新国家的国体问题还没有定下来。

  日本军队在东北得手后,狂热的情绪迅速弥漫岛国,在“大东亚圣战”的旗帜下,日本军人从本土、从朝鲜集结,在呐喊和鼓乐声中海陆并进,气势汹汹地直奔中国,面对日本人的侵略,束手无策的国民政府把希望寄托于当时的“国际联盟”。1931年9月21日,国民政府代表施肇基向“国联”递交了声明书,请求“国联”出面干涉。1932年1月21日,“国联”调查委员会正式成立,调查团由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五个国家组成,调查团团长由英国驻印度前总督李顿勋爵担任。

  日本人想要的是满洲,溥仪想当的是皇上。在旅顺等了2个多月,板垣征四郎却连面都没有露一下,看到关东军如此地蛮横,想到复辟帝位又遥遥无期,溥仪有些后悔来到东北了。既然皇帝当不上,那么就不如回到天津,靠着过去从宫中倒腾出来的珍宝和字画,继续过着舒适的寓公生活,日后或许还可以到外国去享福,溥仪拿起笔给板垣征四郎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的陈述了他必须当皇帝的12条理由,并让郑孝胥等人马上去与日本人交涉。溥仪说:如果不让他当皇上,他就离开东北回到天津去。

  溥仪在清冷的旅顺焦急的等待着,而此时的沈阳却显得十分热闹。

  1932年1月6日,日本政府制定了《满洲问题处理方针纲要》。纲要的核心是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上分离出去,建立一个完全由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权,于是,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一场“建国”闹剧便紧锣密鼓的开场了,站在这场闹剧前台的是已经投降日本人的原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和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以及后来被追认的吉林省主席熙洽。2月17日,这个由日本人扶植起来的“东北行政委员会”正式成立,他们积极网罗各地的汉奸,组织地方伪政权,为建立“伪满洲国”而做准备,而这时日本军队也正在加紧对中国东北的全面占领。

  日本第一法规出版社1971年出版发行的《满洲国史》,在总论的第二编第四章中写道:“作为新政权元首的条件,考虑到必须具备以下几点:(1)必须是满洲三千万民众敬仰之德高望重人士;(2)满系血统;(3)不同张氏政权、国民政府交涉;(4)能同日本政府合作等。溥仪完全符合上述条件”。

  1932年2月16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在沈阳的大和饭店召开了“满蒙新国家建国会议”,讨论伪满洲国的国体和元首等问题,在会上,一派主张伪满洲国实行帝制,由溥仪担任伪满洲帝国大皇帝;另一派则主张实行共和制,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总统。两派代表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后还是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一锤定音,确定伪满洲国的“政体为执政政治”。

  其实,在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建国会议”之前,日本方面就曾多次召集关东厅长官、关东军长官和驻中国东北海军部司令官以及满铁理事等参加的幕僚会议,确定了“新国家实行民本主义政治,国家首脑为执政”等重要事项。东北行政委员会的争论只不过是个障人耳目的表演而已。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如果不为了这一点,我何必千里迢迢跑来这里来呢?如果不当皇帝,我存在于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

  2月18日,以张景惠为委员长的伪“东北行政委员会”,按照关东军的授意,在沈阳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南京政府。随后,沈阳城的大街小巷在“促进建国运动”的鼓噪声中,悬挂起了五花八门的标语,市民们被强迫组织起来进行游行,就连匆忙拼凑的妇女讲演队也大呼小叫地奔向街头。建国的闹剧在按步骤地进行着,而关东军似乎并不急于让溥仪登场。在旅顺坐了3个月冷板凳的溥仪这时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派郑孝胥带着他的亲笔信立刻赶往沈阳,与关东军商谈复辟帝制的问题。并再一次重申:如果他当皇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回天津去。


婉容

  王庆祥认为,溥仪一定要做大清的皇帝,年号也不要改,最好就叫宣统,就是他要把清朝延续下来,他不愿意清朝那个已经存在将就300年的朝廷,在他溥仪第12代皇帝的手上抖落掉,他觉得祖宗的政权在自己的手上丢了太可耻了,历史上这是一个万世的骂名,他绝对不愿意这样做。

  郑孝胥到沈阳后,知道日本人根本没有让溥仪马上即皇帝位的想法,因此他把溥仪写给板垣征四郎的信悄悄藏起来,见风使舵,与关东军作了一笔交易。

  郑孝胥表示,只要关东军同意他出任未来的内阁总理,他可以说服溥仪接受其它的元首称号,郑孝胥向板垣征四郎说:皇上是一张白纸,你们军部怎么画都行。他甚至还大包大揽的保证,皇上的事,他可以全部地包下来。

  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板垣征四郎与溥仪在旅顺开始了第一次面对面的谈话。溥仪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板垣告诉他,“日本人要建立的这个新国家名号是‘满洲国’,国都设在长春,因此长春改名为新京,这个国家由5个主要民族组成,即满族、汉族、蒙古族、日本族和朝鲜族”。板垣征四郎还告诉溥仪:“日本人在满洲花了几十年的心血,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自然和别的民族相同,比如同样地可以充当新国家的官吏等等”,接着,板垣征四郎从皮包里拿出了伪满洲国国旗和早已准备好的《满蒙人民宣言书》,放到了溥仪的面前。

  “这是什么国家,难道它是大清帝国吗?”这时溥仪意识到,如果他一旦钻进了这个日本人早已经设计好的圈套里,那他就永远不再是大清帝国的皇帝了。“自然,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板垣大佐慢条斯理地说:“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推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就是‘执政’”。“这个执政我不能接受!”溥仪真的急了:“皇帝的称谓是我祖宗传下来的,我如果把它取消了,就是不忠不孝”。板垣当然不会去考虑溥仪什么祖宗不祖宗的,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说:“宣统帝是大清帝国的第12代皇帝陛下,这是很明白的事,将来在议会成立之后,我相信必定会通过恢复帝制的宪法。因此,目前的‘执政’,不过是过渡时期的方法而已”。

  在与溥仪约定的第二次会谈中,板垣征四郎干脆连面也不见了,他只是让郑孝胥传话给溥仪:军部的要求再也不能有所更改。如果不接受,只能被看做是敌对态度,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作答复。

  1932年3月1日,张景惠在关东军第四课的导演下,在沈阳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随后,一个由汉奸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关东军司令部,“恳请”关东军对建立“新国家”给予支持。

  一切过场都走完了,关东军决定让溥仪登场了。

  伪满洲国的帷幕拉开了,但是登场表演地溥仪却并没能如愿坐上皇帝的宝座。面对茫茫大海,看着潮涨潮落,溥仪的心情冰冷地就像冬日里海水一样。

  1932年3月6日,溥仪在日本人的护卫下,乘火车离开旅顺经汤岗子前往长春。看着车窗外掠过的村庄、河流与土地,溥仪心里甜、酸、苦、辣,百味杂陈,他要复辟的是大清王朝,要当的是皇帝,而东北那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人民,全抵不上一声陛下的称谓来得愉快,然而,日本人不允许,溥仪也就无计可施了,他只能把自己的命运绑在日本人的战车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CCTV《探索·发现》供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