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三坊七巷》导演阐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5:28 来源:CCTV.com

  最初的依据是作家北北所写《三坊七巷》一书,看后即感慨一个方圆只有44万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现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耀历史的人物,真是不简单!三坊七巷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这么多名人扎堆?当地的历史文化又怎样影响了这些名人的成长?这应该是一个既包含历史文化又包含人文地理的一个好选题,而这两个问号应该是这个节目要努力探索的终极目标。

  《三坊七巷》导演阐述

  ??李美忱(诚挚邀请各位同行师友讨论)

  几个基本概念??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或者指过去的事实。

  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娱乐:使人快乐。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创造:想出新方法、创建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造性: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属于创新的性质。

  创作:创造文艺作品。

  不知为什么,在写导演阐述时,我一定要弄清我所从事的工作??所制作的《探索?发现》电视纪录片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所以我借助于现代汉语词典查下了以上这些基本概念。

  我不了解电视产生的历史渊源(希望此方面的研究者能够给出《探索?发现》纪录片确切的概念),在词典里,与“电视的用途”有关的解释只有这些:“电视除了用在文化娱乐和教育方面外,也广泛地用在其他技术和军事方面。”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再结合上面那些概念,以声像(当然属于形象)作为工具来制作电视节目、尤其是制作像《探索?发现》这样大型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地劳动,只不过,它更强调用一种使人轻松引人入胜的娱乐的形式??科学界业已证明人脑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事物的效果更好??而《探索发现》这个电视节目则是电视人创造的一个文化作品或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可被称为文化产品,人在其中应是一个主动的创作者,应该具有创作者的责任感。

  那么,创造一部引人入胜的电视文化作品哪些要素是关键?结合今年所做六集系列片《三坊七巷》的得失是否可以整理出一些更加深入的经验教训呢?

  《三坊七巷》是制片人选定的一个选题,而制片人在给我选题时就强调要以讲述人物故事为主,带着这样的主旨我开始寻找素材。

  最初的依据是作家北北所写《三坊七巷》一书,看后即感慨一个方圆只有44万平方米的地方竟出现了大大小小100多位照耀历史的人物,真是不简单!三坊七巷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这么多名人扎堆?当地的历史文化又怎样影响了这些名人的成长?这应该是一个既包含历史文化又包含人文地理的一个好选题,而这两个问号应该是这个节目要努力探索的终极目标。

  如何选取这些名人故事,让三坊七巷的历史和现实都能很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将丰富的福州文化、民风以及三坊七巷本身的建筑布局特色穿插其中,让这些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人物故事、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复杂的元素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构成一个流畅的声像作品?这是我当即想到的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我那时认为这是这个纪录片成败的关键。

  等到前期采访归来,更加认同于制片人所说的以人物故事为主的意义所在了。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三坊七巷的很多建筑损毁严重,不但很多地方已成为普通人混居的大杂院,用画面传达福州民居的美妙难度不小,而且更重要的房子本身若离开人物活动就缺乏灵气,只能是一个僵直的躯壳,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而曾经生活在其中的名人故事就是它的灵魂,展现它的灵魂当然是创作者的主要任务。

  然而在找寻这些名人故事时又发现一个困难,这些名人故事要么是内容太丰富,像沈葆桢和严复,地域性不明显,也就是不好体现三坊七巷本身与他们的关系;要么是后人研究的太少,像林觉民陈宝琛甘国宝等人,故事琐碎真伪难辨,不过他们的群体特性显著,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他们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同类,也就很容易给他们分类:文人墨客,武将,工商界人士;还有革命者,因此展现三坊七巷的优势较好。

  这样一来,也就确定下来纪录片的分集:

  沈葆桢严复当然各自成一集,这两集的重点是??选取那些能够展现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特殊的性情和能力的故事,当人物故事说远时,要再拉回来和三坊七巷作结合,脑中随时要有一根弦绷着:一定要联系三坊七巷,因为你做的不是单纯的人物故事,而是在三坊七巷大背景下的人物,这个框子是必须的,我只能带着这个镣铐跳舞,然后希望跳出一些光彩来??譬如讲述严复晚年选择三坊七巷作为归乡之所时,就用三坊七巷另一处居所水榭戏台来说明三坊七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优雅和舒适??这就是所谓说开去再说回来,讲述一大圈严复的人生,拉回来再描画三坊七巷本身的生活历史。

  在内容结构上说开去再说回来,就是我在解决前面所说将各种历史信息、文化信息、民俗民风等复杂的因素融会在一起的办法之一。

  那些能够归类的人物按类别各成一集:以大家熟悉的、现有资料丰富的人物为主,其他人物为辅,好在三坊七巷这些人物都是互相勾连的,只要做好他们之间起承转合就好,然后就可以深入探索是什么让这些人都选择了三坊七巷,老巷和人物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怎样的问题。当然这四集选材是关键。

  如此看来,无论哪种情况,“讲什么故事、怎么讲这个故事”都是关键??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容结构??纪录片还是要以内容结构为纲为灵魂。

  《三坊七巷》因为有作家和福州广电局的同仁们帮忙,因此前期获取了大量素材,然而仍旧有遗憾,因为开拍时尚没有完整的稿子,只有我心里所想的大致内容,因此前期准备还欠火候,导致后来部分内容没有来得及加上:比如讲述最后一集三坊七巷工商业家族电光刘家,当请教的专家还处于寻找家族创始人照片的过程中时,我们就必须得结束粗编了,不得已我只好删掉关于刘家几兄弟在家族企业中各自专攻方向的内容,而这一部分内容恰恰很吸引观众,因为这几兄弟因各自性格和所学专业不同,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况且一家几兄弟居然都如此能干而且命运各异,这本身就具有戏剧性,其中的长子还曾资助过周恩来赴法留学并为抗日期间“七君子”案件作辩护律师,他就是刘崇佑。只可惜,等到专家找到照片时,配音配乐都已结束,这部分内容只好删之。

  还有欧阳家的欧阳?曾任海容舰舰长,和陈季良一道参与了江阴战役,而且据说他家还出了一个海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故事受到怎样的影响有两人加入海军,这些内容我们也没来得及搜集,所以现在觉得第六集前半段的故事不精彩??还是那句话,内容真真是纲啊……

  当然像严复和沈葆桢两集中舍掉的有趣故事更多,不过这两集倒不十分痛心,因为要在短短40分钟里面揭示人物丰富的人格和命运,并且和三坊七巷结合,我觉得这样的选材取舍应该未辱使命,我也比较自豪了。

  为了更好地解决第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三坊七巷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我在内容结构方面选择了这样的做法:每一集结尾都要找到故事主人公的后人,而且最好是依然能在三坊七巷生活的后人,如果没有也要找到他们与三坊七巷的联系,实在没有则尊重事实顺其自然而已。这样,表现他们的生活也就能表现三坊七巷的现实生活了。

  内容结构基本确定,该解决电视表现形式的问题了。

  基于三坊七巷的基本平台,空镜、资料和再现三种表现形式都不可或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使其流畅贯通。

  前面说过,我所看到的三坊七巷已经有些破败,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多数早已不是过去的诗礼大家,所以很难拍到写实性的漂亮建筑和生活在里面的能够传达三坊七巷固有生活情境的人群,基于这一点,整个片子的镜头语境就被确定了,即镜头力求写意,能够传达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一种意念,一种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书香、怡然自乐随手都是情趣的生活影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书生襟怀……

  表现这样的意境我直接取法中国诗画的表现手法??留白,讲究韵味,意在(话)画外。所有环境空镜如此,再现也是如此,而那些写实的部分则留给历史资料和建筑细节(多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雕刻和布局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拍建筑时并不过分强调每一集所表现的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的不同,我们只是按照当时的天气和光线来抓拍不同的感受,因为很多建筑情绪空镜是可以混同使用的。

  而再现则决然不同。

  《三坊七巷》的再现也是基于特定历史事件材料缺失的前提下,用以表现当时的情境、氛围、主人公的情绪感受、甚至我们主观上想要传达的思想情绪的必要补充的手段,当然仍是写意性地模拟情境和氛围。再现依据的是当时的历史情境,与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非常清晰地了解我们所要用再现表达的内容,以及主人公的态度情绪等(这里的再现包括利用特殊光效下的建筑、物体等空镜来表达特定情境的再现方法,在这里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被人为地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和含义)。

  譬如沈葆桢一生主要的成就是主理船政、出巡台湾和出任两江总督(任期四年),而他性格中最令人慨叹的就是即有刚性一面也有柔情一面,我们设计了三组再现来传达这一宗旨:一是左宗棠三顾沈宅请其出山,里面的沈葆桢是犹豫的,用他喝茶、摇扇、手抚胡须等动作来表示;二思考台湾时局,里面的他是大智大勇的,用他看书远望踱步等动作表现;三通过表现他对家的眷恋和爱护,描摹他与三坊七巷关系,并借以传达一个大智大勇刚直果敢的男儿柔情的一面,即用一个远景,有些湿润的调子,拍摄他从楼上缓步下楼的动作,让人物置身于一个大的包容的环境中。

  严复的主题是表现他矛盾的人生:提倡西学,留学英国,翻译天演论成为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却四次参加科举,莫名被人利用成为袁世凯复辟的帮手,晚年染上烟瘾……他一生的最大成就莫过于翻译天演论,这是再现的重点,表现的情境是明亮的行动有力的;第二是令人唏嘘的吸食鸦片,表现的情境则是暧昧的惋惜的,这里我们拍了两组,一组人物表演,一组烟具空镜,结果表明用人物表演不免画蛇添足不如空镜来得有韵味有留白的空间(所以有时空镜再现真的是很好的方法);最后就是开宗明义的点题,以他写遗嘱的特殊情境总领出他矛盾的一生,镜头处理上是神秘的空灵的。

  第三集因为讲述文人故事就以表现其苦读圣贤书为再现的内容;

  第四集因为是武将当然要用练武来传达;巧的是主人公还是闽剧中最诙谐最受百姓欢迎的角色之一,因此还可以利用闽剧这一文化符号。

  第五集受《与妻书》的启发,当然着重描摹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为主,还有三个特定的情境:一是林觉民出其不意归家;二是陈意映读与妻书,三为了表现现在坊巷内生活的平和快乐与当初林觉民慷慨赴死时留给家人的感受,特意找了一些孩子,用他们在巷子中的无忧玩耍来对比??这样还能解决现实和历史中的三坊七巷相结合的问题。

  第六集因为当初没有找到要表现的重点人物,因此我将其定位为整个三坊七巷收尾之作:要着重表现福州的地方风貌和人文特色及三坊七巷富有特色的生活,因此基本都采用地方文化符号、特别是贴近工商业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现??如打肉燕、扎花灯、裱褙,福州市声(小贩的叫卖)。

  我个人坚持认为这一集的收尾很好,特别是我们看到了晚上南街上灯影闪烁的屈臣氏,然后让当初曾代理屈臣氏西药房的欧阳家的后人与现在的屈臣氏再度聚首,然而物是人非,一种历史的沧桑感顿时夺然而出,而此时再回到三坊七巷古老的街巷岂不是更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慨叹,不需我们再多说什么。

  然而还是回到本片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我是否在第六集中想要传达的内容太多了呢?以至于重点不突出??因为我最初认为“将这些名人故事,并将丰富的福州文化、民风以及三坊七巷本身的建筑布局特色穿插其中,让这些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人物故事、建筑特色、民俗民风等复杂的元素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构成一个流畅的声像作品是此片成败的关键”,我要展现的是三坊七巷,而不是这些名人故事,这个镣铐必须时时拖出来让我耍上一耍??这样看来我这样的结构并未见得不对,那第六集的前半段略显薄弱势是因为我的故事没有选择好了?如此看来还是选材的问题,内容的问题而不是立意和结构的问题了???这是我的疑点之一,希望有哪位师友可以加入讨论令我们更加明晰。

  疑点之二还是关于结构。怎样结构才会使这样的文化纪录片做得更加引人入胜,也就是如何强化令人轻松的娱乐性因素。有一个基本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我们所做的事情绝不是卖弄,卖弄学问卖弄花哨,而是回到最纯净最本真最朴素的那种状态,脚踏实地地传达事实传达文化传达一种思想情感而已。??这是态度问题,下面详细讨论。而前面说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如何结构才能更加吸引人,特别是开头,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摸索和探索的课题。

  另外,本片因为是讲述过去的历史故事,发生的地点却没有改变,即时间改变而空间未变,这就直接催生了我的另一个镜头表现手法,即人物再现的活动与机位保持不变而拍摄的空镜之间的淡入淡出,借以表现时空的交替,人为营造历史变迁氛围。另外就是利用三坊七巷现有的写意性的空镜引领大家走入想象的空间,用解说词想象曾经的古人生活的场景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等。??这是在镜头表现上解决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也在另一方面与内容结构上确立的“说开去再说回来”的宗旨相配合呼应。

  全篇的结构和镜头表现就是这样。

  工作到现在,我更加觉得一个纪录片的成败最主要的还是内容结构,其次是根据内容结构而选择的合适的表现形式,双方要熨帖妥当,浑然天成不留痕迹最好吧。如果三坊七巷能够搜集到更加丰富而有趣的故事留给我的遗憾就会更少些了,而结构呢?希望有人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讨论。

  除了技术上的因素,这里还应该强调的是编导者和摄制组所有人员的态度问题??也就是本文开始说的创作者要有责任感的问题。

  《易经》上说:修辞立其诚。修辞是我们的祖先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古人强调一定要立足于真诚。伊莎朵拉?邓肯在教授孩子们舞蹈时,强调要激发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力量。在她表演舞蹈之前,“必须在灵魂深处凝聚一股力量,当我有了那股力量,我的手、脚和整个身体便会自然舞动…”她以肢体作为表达自己的方式,表达出“灵魂至深的感动与心念至真的思维精神和理想”。

  做电视节目何尝不是这样呢?只不过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换成了以声像作为工具的电视而已,当然也要立其诚,也要能真正从内心找到一股力量,让这股力量推动你前进。

  我在整个拍片全程中很受真诚与发觉到了并且能够利用这股内心生长的力量之益(这方面不需赘述,相信每一个亲自拍摄和制作电视节目的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受到了因为自己烦躁而放松对整个场面的控制之苦。

  那是在拍摄三坊七巷居民自发组织的闽剧汇演时,因为是傍晚需要灯光,而电迟迟不能配合好,时间在流逝,居民变得烦躁,说东道西,我开始郁闷,自己其实也很想调解气氛或者很想道歉,但是竟没有,等到终于架好电,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心情变成了烦躁,演出开始了,因为都是群众票友难免不专业,他们的反复重来更加重了我的烦躁,后来我竟想着:唉,随他去吧,愿意怎样就怎样,结果失去了对整个场面的自觉控制,而事先想好的镜头也不了了之就结束了。等到回去我看回放,哦其实不错啊,群众表现得好,摄像张帆抓得也好,想到年岁很大的演员流着汗在舞台上向我致歉,想到张帆在我烦躁时仍旧能兢兢业业地拍摄,我不禁汗颜,立刻抓起电话向他们道歉。当时的状态绝不是简单的愧疚道歉和简单的欣喜和感恩能解决的……只有马上将其化作前行的力量努力做好下面的工作才是??很庆幸我做到了。

  作为编导者要时刻控制自己控制场面,否则的话,如果我能把事先想好的镜头踏踏实实的拍下来,效果岂不会更好。

  所以其实一个纪录片更主要的前提应该是编导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吧:做纪录片也要立其诚,还要能够激发和寻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责编:陈?

相关视频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