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古代著名战例——长平之战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2日 08:32 来源:CCTV.com
进入[武林大会]>>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 "民富库实",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战争的导火索是“上党之争”:秦攻韩,韩国郡首冯亭为转嫁矛盾,献上党于赵,将战争转向秦赵;

  战争经过概述:

  周赧王五十五年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乾的统率下进攻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秦赵进入漫漫无期的对峙怪圈,举国之战,国力大耗。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使反间计,使赵国换了进攻型的将领赵括,秦军同时也换了有“战神”之称的白起,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此时,白起派两支骑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孙子兵法》讲:十则围之,倍则攻之,而不拘泥于教条的白起灵活地因地制宜,做到了“等而围之”,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个围歼战。然后,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40余日,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40万人投降白起。然后……就是罕见的惨剧——坑杀40万降卒。这一笔帐是白起注定要用生前的负罪感和身后的历史名声来换了。然而他也只是秦昭王的替罪羊罢了……

  ……我的毛病就是喜欢感慨,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呵呵……现在看长平之战的分析和评价:

  从战略上看:长平之战是秦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在张仪的“破纵连横”的经典战略观点之后最出彩的就是范雎的“远交近攻”了!这次战略进攻的主攻对象选得完全符合这一思想。在战国晚期,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国,而且赵直接挡着秦东出天下的道口。击败赵国,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六国事业军事上的最大障碍,对六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战术上分析:这个我不是很同意传统的观点。传统认为,赵括急于求战,放弃廉颇稳扎稳打思路是兵败的关键。如果仔细分析史料,秦国战胜并非完全因为赵括。假如更换一下主帅,是赵奢对白起,可能也会战败。要是廉颇就更不用说了——我最不欣赏这位,谁知他名声还好得不行,一开始秦军远道而来,又不是白起挂帅,他放着打闪电战最在行的赵国轻骑兵不用,反而打起了内耗的对峙,自己落得个稳重的口碑,可实际已经错失良机!要是这时用年轻气胜的赵括,效果就不一样。

  算了,历史不能假设,就从赵括接手、秦军密换白起时开始分析好了。赵括的出战,一方面是他的作战风格所致,一方面也是赵国就国力而言,也没法再耗下去了,他就是硬着头皮也得出。赵括出击的时候,谨慎的留下大将冯亭重兵镇守东垒大营,而白起呢,却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让冯亭上当,离开大营而导致东垒失守。

  这不说了,我认为赵括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那时虽然东西两垒为秦军占据,但长垒还没有完成,对赵军只是不完全的包围而已,赵军的骑兵部队正面冲击力非常强,而且秦军本来就是“等而围之”,这时战线拉得比较分散。这个时候是撕裂口子并突破的最好时机,如果赵军向南翼或者北翼发动全线进攻,秦军就比较为难了。但赵括当时采取的战术却是逐次进攻——保存有生力量,固守待机,干扰秦军的筑垒工事,并伺机突围。看来他并非像史书上说的激烈勇武,相反,倒是太过谨慎了,放得不够开,没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战机就在一瞬间,容不得犹豫,等白起的“工程”完成了,他就真的完了。这本是一场赌博式的战争,赵括勇气和决心都不足,不敢以全军下注,而且,所以他考虑的主要是如何突围,而不是和秦军的决战!这点输在了心理战上。

  所以,如果有后悔药的话,赵一定要选择决战,而避免被围。正面对战,赵军也不是秦军的对手,这也是廉颇一直避免的局面。但是,这个对峙要大大强于被围困致死!恐怕赵军快要覆灭的时候赵括是很想打成这样的局面的,但是他已经没有这个力量了。(本文来自互联网,如需转载及用于商业用途,请与原文作者联系,本网不负相关责任)

责编:贾文国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