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周刊]1死2伤!中国渔船遭印尼海军炮轰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0日 13:48 来源:
    进入[中国周刊]>>

  CCTV.com消息(中国周刊):

  [一周新闻回顾]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中国周刊》。离在江苏举办的全运会开幕是越来越近了,然而本周在提前进行的全运会艺术体操的比赛当中,再报冠军内定风波。中国在世界上排名最高的艺术体操名将钟玲,不管动作完成得如何完满,分数就是上不去,最后只得了第三。于是,这位中国艺术体操当家花旦在说完冠军内定之后,愤然剪去长发,宣布退役,这成了我们全运会的前奏。而围绕全运会裁判风波这并不是第一次,前一段时间,无论是摔跤还是其他赛场都接连报出裁判风波,这几乎已经成了全运会的一大病症,没办法,各省市自治区对全运会看的是越来越重,激烈竞争,甚至像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以外的手段也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就像上届全运会,罗雪娟指着游泳池说“这池水不干净”,而今又有了钟玲的冠军内定说。面对即将开始的全运会,我真是希望能有三不,哪三不呢?第一,不要用兴奋剂,第二,不要有人为的黑哨和判罚不公,第三,不一定东道主非得是奖牌和金牌总数的第一。其实,这届全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的最后一届全运会,这“三不”如果都做好了,也能给2008的北京奥运做一个榜样,您说呢?好,接下来共同走进本周。


  1死2伤!中国渔船遭印尼海军炮轰

  中国使馆紧急照会印尼外交部

  责任各半 非法捕渔引发惨剧

  草菅人命!外交部督促印尼约束滥用武力

  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 工作组将赴印尼

  周一,一艘悬挂中国国旗的渔船在印尼海域内捕鱼时遭印尼海军炮击。据印尼官方媒体报道,在三次鸣炮警告后,印尼军舰共向中国“福远渔132”号渔船开13枪,并发射四枚炮弹,造成一名船员身亡,两名船员受伤,此外,还有10名船员被印尼军方扣押。

  尽管印尼方面坚称,军方的举动是在“遵守法律”,并且是“根据一定的程序来做出反应的”。但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新闻发言人认为,虽然我方渔船在缺少合理手续的情况下,继续在印尼海域捕渔的做法属于非法,但印尼军方这种动辄使用武力、向手无寸铁的渔民开火的做法是极其不人道的。周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希望印尼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约束海军和其他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避免滥用武力。周五,外交部再次向印尼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尽快放船放人。同时,中国政府也将于近日派遣工作组赴印尼处理有关事宜。


  国务院“通知”套紧还原奶

  周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规定凡使用奶粉还原的液态奶必须醒目标注“复原乳”,明确了市场上生鲜奶和还原奶的差异,以便消费者作出选择。

  入股煤矿官员撤资大限已到

  9月22日本周四,中央规定的入股煤矿官员限期一个月撤资的最后期限到来。除贵州省核实已有官员主动退股外,其他各省尚在清理整顿中。同样在本周,湖南娄底32名官员入股煤矿获利近百万元等几起官煤勾结案得到处理。

  [本周视点]

  主持人:您还挂念着北京的圆明园吗?我这里指的当然不是一个跟历史连接在一起的圆明园,而是说您是否还在关心今年以来跟环保风暴以及防渗膜等等连在一起的圆明园,它现在的局面是怎么样了呢?对于一个北方的公园来说,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太重要了,来的人多就能多收不少门票,可是今年的五一黄金周,由于防渗膜事件,圆明园湖底朝天,游客自然极度减少。而面对这即将来临的十一黄金周呢?本周,人们发现,干枯了快一年的圆明园终于有了水,湖心景区可以正常接待游人了。北京媒体也刊发了圆明园碧波荡漾,游人泛舟指日可待这样的消息。看起来,圆明园悄悄的在恢复着元气,然而,水来了,能淹没掉所有的记忆吗?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吗?为了这悄然而至的一湖水,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环保是一杆什么火力的枪,谁打?打谁?《中国周刊》关注环保之火烧后的圆明园。


  字幕:9月23号 圆明园

  解说:本周,水上泛舟的景象终于又出现在了圆明园。经过近两个月加班加点地整改,被拆掉了防渗膜的圆明园从9月7号起,北京密云水库开始以日均7万方的速度开始向园中注水,再过几天,当供水量达到200万方以后,绮春园、福海、长春园三个湖的水面就可恢复原貌。而一年来因为没水而惨淡经营的圆明园,也正满怀期待地迎接注水后第一个黄金周的到来。

  记者:干了多久了?

  工人:从去年10月份开始抽水,到今年9月8号才开始放了。

  记者:那游人是不是少了很多?

  工人:少了少多了,划划船什么的,没水谁来啊?/没水的时候相当凄凉,长着草,公园没水不像公园。

  解说:以抽水铺膜开始,以拆膜注水结束,这场在“保存圆明园水资源”名义下进行的防渗工程,在持续一年后终于告一段落。7月7号,环保总局宣布同意清华大学提交的环评报告中的结论:“防渗膜将给圆明园生态带来极大破坏”,责令圆明园将已经耗资3700万元铺就的防渗膜全部拆掉。

  汪劲:如果把环评放在前面的话,国家就不用投资3700万元去对这三个大湖全面的铺防渗膜,可能只会对一个湖铺一部分,其他的采用其他的黏土或者其他的替代方案来做,这样的话又可以避免国家财产的损失。

  解说:只是由于缺少一份环评报告,几千万的工程投资就这样被打了水漂,而对于公众关心的问题,一直到今天还是没有答案,圆明园存在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没有人出来说话。几个月来一直处于舆论中心的圆明园管理处,上上下下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对外模式。对于环保总局的批示一律遵循,让补的地方就补,让挖的地方就挖,而对于媒体、公众以及登门的环保志愿者,则是一律拒绝。

  李?: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个事情告一段落,已经结束了,我却不这么看,我觉得,我对这个结果说实在一点儿也不满意,我之所以不满意不在于我认为圆明园这个膜应该全拆或者全不拆,或者是拆一部分留一部分,而在于最后的结果没有给公众一个清楚的交代。

  解说:本周,看着有了水的圆明园,一切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解决,没有人愿意再提什么防渗工程了,而200万方水,是北京市税务局批给圆明园的全年用水量,缺水问题依然存在。另外,前不久引起激烈争论耗资过亿的圆明园整体改造工程,以及湖心岛出租事件,也都没有了下文。一场风波过后,圆明园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主持人:在圆明园的防渗膜事件中,后来谁为它做一份环评报告成了一则新闻,首先是圆明园管理处找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所属的环评单位,希望他们对该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是该环评单位反复近一个月后,表示不愿牵头做这件事。之后,环保总局副局长点名批评这家环评单位,认为不敢承担责任。之后只好转手清华大学,后来清华出的这份报告书也写上了这样一段话,本环评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和敏感性,可见,为焦灼中的环保局与圆明园提供一份环评报告这有多难,难怪人家不愿意干,因为这可能已经不再是环评的本意了。这件事马上让我们想到,今年环保总局没少叫停重大工程,其中理由也包括没有依法提交环评报告,那么,本周圆明园湖中有水了,那些投资几百亿、上千亿的工程今天又怎么样了呢?

  2月15日,云南国电宣威电厂七期扩建工程恢复建设;

  2月18日,投资446亿元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恢复施工;

  3月22日,投资69.7亿元的三峡地下电站项目复工。

  解说:从年初开始,国家环保局以违反环境保护法为由共叫停了139个大型建设项目,目前,这些建设项目基本上已经复工,复工理由是,他们向国家环保总局补交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李?:只要是比较大的工程,我们要分析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有影响的话我们采取哪些措施,能够降低这个影响。这个影响到达什么程度,这个工程就是不能上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就在这儿。

  解说:根据《环境评价法》的规定,没有递交环评报告以及环评报告书未获批准,建设工程就不能动土施工。而前不久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防渗工程也正是因此而被国家环保总局强行叫停。7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其网站上第一次公布了圆明园补交的工程环评报告,但是,对于这份报告,从它公布的那一天起,就变得非常敏感,负责报告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勘察设计研究院一直拒绝接受任何采访。

  解说:与环评单位的躲躲闪闪不同,让我们看看社会对于环评报告的热情,圆明园环评报告一公开,其网页浏览就高达上万次,过高的点击率竟然使得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一度瘫痪!但是,对于社会的如此热情,两家环评机构为什么不能就公众关心的话题进行公开的解释呢?

  李?:在我们今天在法制的原则下,除了国家秘密,依法需要保护的企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应该公开,我指的当然是涉及公众事物的事件,尤其是涉及政府政务的事件,圆明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开了,但是与这个评价报告相关的一些批件都没有公开,实际上我们很多应该公布的东西到今天也没有公布。

  解说:事实上,尽管圆明园环评报告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它却是国家环保局目前公布的唯一一份报告,而同样对于几十个被叫停的重量级建设项目,他们补交的环评报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对外公布。

  解说:从今年1月18日叫停,到2月15日宣威电厂恢复建设,一个月的时间内,国家环保总局高效率的完成了对26个违法开工单位的环评报告评审工作,而最后给予的说法是:这些工程的施工属于程序违法行为。但是,所有被叫停的工程提供环评报告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却始终是一个迷。

  汪劲:在我们国家环评法当中有这样的规定,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你如果做了的话,环保部门发现你已经开工建设的,要责令它停止开工建设,并且补办环境影响报告书,补办环境影响报告书又没有任何的处罚。

  李?:关键问题在环保行政管理机关,环保行政管理机关不过硬,于是这个工程不管做不做环评都要上,于是环评就成了走过场,走形式,根源在这儿。类似这样,补做环评报告,好象补做就能把前面的违法行为盖过去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解说:2005年,面对着一个又一个因为环境问题被叫停的大型工程,一份又一份被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似乎成了公众最关注的领域,因为就是这些没有公开评估报告最终决定了这些工程的复工。

  主持人:针对环评报告,一位长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家说了一番带有揭秘色彩的话,他说,尽可能让环评报告被通过,似乎成了环评单位的职业道德。要是谁做的环评报告不能被通过,拿不到全部的环评费是小事,以后怎么在业界混,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环评机构在圆明园事件上有所顾忌,也是可以理解的。透过这番话,可能很容易让人明白,环保绝不只是环保本身这么简单的事,针对环保,社会上的声音很大,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专家到普通百姓都似乎如此,但声音大就意味着有用吗?这是不是一团虚火,信息能不能公开?公众如何参与及监督?官员为此要不要问责?媒体的监督从哪儿体现?而环保总局下一步怎么打算?哪些事让他们感觉无能为力呢?

  解说:鲜明的观点,激烈的言词,5个月前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会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而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首次举办公众听证会的环保总局也曾一度因为“公开、透明”而受到舆论高度评价。但时隔仅仅3个月,同样是因为听证会,环保总局却又遭遇了尖锐的质疑。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 汪劲:这个环评报告书提出来以后,按照法律的规定,这么大的一个事项的审批,无论按照行政许可法还是环评法,他都应当召开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听求专家、学者、公众的意见,可是恰恰是这个节骨眼儿上,国家环保总局它又没有召开听证会。

  解说:对于这一场“圆明园事件”乃至曾一度叫停了大批电厂的“环保风暴”而言,人们显然还有着更多的疑问。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 汪劲:法律的规定,应当对审批规划的机构,审批项目的机构,要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这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但是目前我们看从年初到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好象有点儿不了了之,这一点也是我们广大公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到底这个政府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大的违法行为,引起了全国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主要的决策人员,政府的官员没有问责呢?

  解说:事实上,从年初以来的数场“环保风暴”到一直接连不断的改良举措,环保总局的一系列努力确实令人关注。本周,环保总局传出消息,中国第一个规范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办法草案已经出台,其中将对由什么人参与、人员构成比例、如何采纳意见做出具体规定,而除了更多的召开听证会外,环保总局还计划年内将新建项目的情况和审批全过程向社会公布。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 祝兴祥:就是说中国处于一种发展跟保护之间,这个协调确确实实很难,人家都说压力在我们这儿呢,实际上呢,我也感觉确实是有压力。

  解说:在不少学者看来,圆明园事件正是一个值得解剖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一个根本没有经过环境评价的项目居然能够轻易上马?为什么在舆论如此强烈关注之下,信息仍然不够透明?在关键的环评报告审批环节中公众仍然没有说话的机会?等等等等。而就在求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似乎也能隐约感受到国家环保总局所面临的困惑。

  北京大学法学院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所教授 汪劲:有很多事件表面上看起来它是一个单一的,它好象是一个环境影响,生态破坏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它的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决策部门之间,在审批这个环节上各权力部门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造成的。

  解说:8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环保总局下一步将把目前所进行的建设项目环评升级为规划环评,并称这是解决项目环评的局限性、“从源头上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 祝兴祥:十一五,除了加强审批力度以外,关键我们要对那些没有依照环评影响评价就建的,要加大处罚力度,这个总局已经规定,要成立几个大区,由总局直接领导,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违规项目查处,查处后新的法律规定除了罚款,还要对造成的污染做刑事处分。

  主持人:针对今年的环保风暴,有点儿半开玩笑半尖锐的话是这么说的,这是环保总局在要权力,听到这话,环保总局副局长潘越回答说,这不是要权和扩权,这是复权,就是行使我们本该行使却没有能够充分行使的权力,话是这么说,怎么听也怎么像是一种语言上的辩论,而实质上呢?透过今年无数次的环保风暴,我们也看得出国家环保总局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你当然看得到它也有些无力和无可奈何。环保总局毕竟只是国务院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权力有限,而对于国家来说,环境保护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一个部门着急的事,还是全国和每个百姓都该着急的事?如果是后者,那就该有更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革,否则,环保总局终究力量有限,其实就像计划生育,因为它是真的国策,因此计生委具体执行政策的落地,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事儿不小,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环保对于中国会像计划生育一样有力度吗?

  [一周人物回顾]


  孙德棣:年轻的推手

  这张年轻却不乏成熟的面孔是网易公司38岁的CEO孙德棣,9月18日他的突然离去令他的同行甚至是对手都扼腕叹息。行事并不张扬被媒体评价“为人谦逊”的孙德棣,在2001年担任网易代理CEO之后,在网易面临会计丑闻、诉讼压力、退市威胁的窘境之中,最终竟然化险为夷使公司起死回生走向盈利。也正因此,在网络泡沫一个个破灭的年代里,指引网易走出困局的孙德棣才会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 “2003年亚洲之星”。“年轻的推手走了”,媒体所发出的遗憾既是对于网易,也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互联网。

  钟 玲:无奈的选择

  同样年轻,同样遗憾,年仅22岁的中国艺术体操领军人物钟玲在本周宣布退役。在刚刚结束的十运会艺术体操比赛中,作为卫冕冠军的钟玲输给了有明显失误的对手仅获得第三名。而在赛后一句“其实冠军早已内定”的惊人之语,似乎踩响了中国体育界的一颗定时炸弹。尽管面对公众对比赛的质疑,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调查此事,但心灰意冷钟玲甚至剪掉了艺术体操必须盘起的长发表明自己离去的决心。16年的运动生涯,釜山亚运会的冠军,雅典奥运会唯一的入场券获得者,钟玲最后一次近乎完美的演出换来的却是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局。

  刘虹:“酒”醉金迷

  38岁,湖南人,2002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第68名,资产1.15亿美元,资本市场称其为“成功系”掌门人,这几乎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所有关于刘虹的个人资料。作为酒鬼酒股份公司负责人,这位神秘人物神秘失踪的背后,是在本周被媒体爆出的由他制造的4亿多元的资金黑洞。此次东窗事发的原因,是他将酒鬼公司用来救急的资金转移到了某集团的名下,而刘虹自己就是这个集团的董事长。酒不醉人人自醉,刘虹打出的这套醉拳没能迷倒别人却恰恰绊倒了自己。

  王文学:因“穷”而贪?

  和电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陕西省电力公司原总经理王文学,在本周一真正感受到了触电的滋味。受贿700余万元,被判无期徒刑,清廉了大半辈子的王文学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大开方便之门并从中渔利。“有钱的最终把有权的拉下了马”,而当初王文学的想法就是要与那些有钱人过同样奢华的生活。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影响下,要为自己和孩子的后半辈子留点积蓄的王文学,最终仅仅成为职场当中“59岁现象”的又一个注脚。

  赵蕊:贫困的幸运儿

  如果不是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北京向媒体求救,很难想象赵蕊能够像本周这样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校方的关怀、慈善会的援助、社会名人的慷慨解囊,使得赵蕊这个狼牙山大园村十几年来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如愿以偿走进了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因为贫穷甚至无家可归的赵蕊,家里的年收入不足千元,病痛缠身的父母更是为培养姐弟俩而负债累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赵蕊成为一个圆梦的幸运儿,而人们更期望她能够用来之不易的知识去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本周人物]

  主持人:人生有进有退,在每个年龄段都是如此,然而如何进如何退,因何而退,退后的评价怎样?这却大有学问。钟玲宣布退役,实在是无奈,而这无奈也像是在敲警钟,不知道能否帮着体育的公正环境向前进两步。而王文学再次印证59岁现象,快退了,可依然不够阔绰,于是,贪心顿起,走上腐败之路,最后,未到退休先退步,这一退,退出个无期徒刑来。钟玲的退有可能让一个事业前进,而王文学的进钱却使自己的晚节不保,人格倒退。可能这也是辩证法的一部分吧。那么,我们今天《中国周刊》的本周人物呢,他是进还是退呢?按理说,他早过了退休的年龄,但他永远是退而不休,今年海峡交流热,他老人家也来了,他就是李敖,这一来,距离产生的神秘感也就消失,各种评价和议论也就多了起来,李敖变得更多元,更多面,真实的李敖在哪里?还有吗?来,一起感觉一下。

  2005年9月12日 李敖两岸三地记者会

  李敖: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

  2005年9月19日

  李敖:阔别了56年的故乡回来了,而且还是活着回来的。希望喝北京的豆汁。

  解说:难忘的童年,未圆的旧梦,已经56年没有喝到北京豆汁的李敖本周踏上了故土。但是,特立独行的李敖依旧用他那标准的“语录”和典型的性格刻意淡化和回避着这份故乡情怀,只是这决绝说辞的外表下却掩饰不住浓浓的感触。因80年代著作风行大陆和嬉笑怒骂的性格才被读者所熟悉的李敖,第一次站在大陆公众面前的时候,没有谁能真正读懂这位宣称“人生八十才开始”的七旬李敖。

  市民:一个思想者,站的高看的远的人。

  市民:是个有骨气的文人。

  市民:一个挺风流的人。

  市民:这个人挺傲的。

  市民:他就是个骂家。

  市民:放荡不羁。

  市民:观点说的比较露骨。

  市民:狂。

  市民:敢说敢讲。

  市民: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俗人。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的教授 陈才生: 李敖本身应该是一部人生百科全书式的这样的人物,不同的人从里面读出不同的含义,有的看到有话直说的这种洒脱,有的人看到不媚世俗的刚直,也有人看到他有仇必报的凶悍,还有人看到是他敢爱敢恨的率真,当然也有人看到他不被人真正理解的孤寂。

  解说:凭借着这些远观式的片断所串起的对李敖的印象,的确让人无法看懂他的真实面孔。作为李敖好友和著作出版商的何飞鹏就笑称自己对于李敖的了解也只摸了四条象腿,在其为《李敖回忆录》所写的版序中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管你喜不喜欢李敖、认不认同他的言论,李敖一生的变化起伏,绝对值得探究。”

  李敖:我可以告诉你,我有好多面相,以为我很单一的一两个面相其实是错误的。今天我回到内地,大家愿意看看我其他的面相,不再是金刚怒目,而是菩萨低眉,我也可以表现菩萨相给你看。

  解说:本周,踏上故土的李敖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时,依旧戴着他那副标志性的有色眼镜,就象他从墨镜里变色地观察别人一样,周围的人也同样通过这副有色镜片打量着李敖。

  解说:本周,一份由网络和多家媒体联合进行的调查数据就在李敖来到北京的当晚被公布出来,其中在“你怎样看待李敖”的选项中,约有40%的被调查者将李敖的身份选择为“狂人”而排在第一位,在台湾和大陆,李敖的“狂傲”正是他身上的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符号。

  李敖:我写了100多本书,禁了96本,我敢说,古往今来我是第一名。

  我是最后的一个可以打败电脑的人脑,在我死了以后,这个世界就被电脑统治了。

  台湾的确需要高人到大陆去,而我应该是最理想的人。

  解说:四十年来,向往着埋骨于昆仑之巅的李敖,在台湾岛上目空当世,自比文章为中国500年白话文的前三名,在写了《北京法源寺》后,更自封为中国唯一有资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一生狂傲的李敖对于自己的狂傲也曾进行过分析:“我无法谦虚,我深觉继往开来的重担上,我担当着一大部分重量,而这等责任又非我莫属,舍我其谁。”

  以“阅人无数、告人无数、斗人无数”而自得的李敖更是骂人无数,从政坛要人到娱乐明星,从学术大家到商贾名流,都未能躲过李敖的嘴,就连自己的导师也一样在做学问上遭到斥责。而对文学巨匠鲁迅的批判,则让李敖处在了公众和学者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

  李敖:我在台湾做电视,已经做一家少一家,等于逐水草而居,为什么呢?大家受够我了,大家怕我,所以我讲话没有一个立脚点,缺少一个平台。

  北大中文系教授 王岳川:李敖更多是以犀利的言词,甚至带有痞的方式,把你正式的方式拉下来,他从来不找0.618的黄金点,而是走一个极端,这个让他把很多的问题血淋淋的剥开,让你看了之后触目惊心,

  解说:口无遮拦、笔不留情的李敖自然也成为了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人物。文艺批评家黄树森就把李敖比喻成一块“臭豆腐”,作家胡坚在评论李敖时却是这样描述:“他不追求九十九个正确,只醉心于找到那一个错误。”,而另一位先锋派作家北村就对李敖的观点更为尖锐:“他历来没有真正的观点”。因此有媒体就指出,在李敖极端的方式之下是他“惟我独尊的自信与自大”。

  而李敖正逐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有着生存的空间,中国青年报在《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文章里就这样解释:“他的放言无忌,崇尚个性,是当今知识分子所最为欠缺的。”

  解说:拥趸的久久守侯、演讲的一票难求、图书的异常火暴,在李敖来到北京的本周,一场“敖旋风”骤然刮起,是怎样的文化回归?有何种的思想碰撞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对李敖之行期待的焦点。面对几天后的大陆之行和他同样期待的演讲,李敖却再次显示出他特立独行的个性。

  李敖:我希望我不是客人,我也是个返客为主的身份。就是以自己人的身份回到北京、上海,所以我知道北京大学为了克林顿和连战铺了红地毯,我希望这一次免了。

  解说:本周,当李敖登上演讲台上时,他却似乎又介意起那条收起的红色地毯,不论是有意还是调侃,这天的李敖让人读到了话语以外的信息。同样,本周被李敖吊足了胃口的演讲虽然也赢来不少的掌声,但结果却是褒贬不一,幽默、博学,没有信息,不及格的各种声音就迅速的出现在媒体之上。

  学生:给我感触还是比较大的。

  他这种人很多,听听一笑而过。

  解说:在公众变得越来越冷静的眼光中,曾表示自己演讲是第一的李敖似乎和许多人当初的期待产生了不小的落差。之后就有评论指出,李敖的此次大陆之行更象是“一次作秀的表演”,而李敖“很会经营自己”。

  解说:本周,李敖的行程刚刚一半,这次被定义为“神州文化之旅”的大陆之行就引起了媒体的质疑之声:是一次同根同源的文化之旅?还是一次还是推广品牌的传播策略?是一个蕴藏多少文化前辈的背影?还是提升个人知名度的免费旅游? 9月20日的《新京报》在它刊登的一篇文章就形象的把李敖的来访比喻成“一张撒着文化芝麻的娱乐馅饼”。在种种非议和猜测中,李敖却是依旧的快乐,或许这正是李敖自己的玩法。

  主持人:看过李敖的北京行,有人评价说,似乎做秀的成分大于作家的成分,甚至为此想起一首歌的名字,叫“相见不如怀念”。过去对李敖因距离产生的美感消失了,当然,也有人更加因此喜欢李敖,因为他们认为李敖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他比较真实,好玩。比作家更像演员,比演员更像学者,比学者更像政客,比政客更像辩论家,而比辩论家更像个天真的孩子,其实,不管你站在李敖的哪一个角度,不管你看他是黑还是白,其实这次李敖归乡对我们最大的考量,可能正是我们能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他,他就是李敖,一个一生还算是比较丰富,也比较好玩,一个写过不少文字的人。现在好说点儿出格和吸引眼球的话引起你的关注,有这么样的一个人,我们的生活难道不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吗?

  [本周声音]

  互联网:不能白拿白送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 许超:你愿意花钱买来白白送给网民,我们也不反对,但是你不能不花钱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再白送给别人。

  解说:世上有没有无本得利的好买卖?有,那就是互联网上的音乐下载。本周,某音乐公司起诉百度搜索引擎侵权胜诉,网站购买影音制品版权显然已是大势所趋。不知已经习惯资源共享的互联网,会不会被这突然收费的午餐噎住喉咙。

  国土资源部:一律先免职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汪民:对违法、违规审批矿业权行为,一律进行责任追究;凡有参与办矿行为的,一律先免职。

  解说:违规?先撤了再说!本周,来自国土资源部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今官煤勾结的严峻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体育总局:狠抓赛风赛纪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刘鹏:可以这么说,今年的全运会筹备期间,我们抓赛风赛纪的力度可能是历届最大的,措施是最具体的,处罚也是最严厉的,检查也是最密集的。

  解说:一连四个“最”,国家体育总局的一系列措施到底能不能压住赛场上的歪风,面对着十运会上出现的诸多问题,让体育回到体育,或许是目前摆在国家体育总局面前最亟待解决的难题。


  世界无车日:很有乐趣

  环保志愿者:能不开车的时候,就不要开车,其实步行有时候也是很有乐趣的。

  解说:提倡环保的“世界无车日”在本周让许多有心支持却要赶时间的“上班族”十分为难。但正如这位志愿者所说,“无车日”其实是要培养一种意识,要懂得去体会其中的乐趣。


  出租车:任何人都能学雷锋

  出租车司机 王世刚:任何人都可以学雷锋,没有什么对与不对,这个标志也不可能是谁注册的。

  解说:“雷锋车队”是长春一些出租车司机多年做好事打造的一个品牌,但如今,由于很多司机也用这个招牌揽客,其中一些人的不当行为导致正牌车队屡遭投诉。看来。雷锋是学习的榜样,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本周特写]

  主持人:提起招聘会,您想到的场面是什么样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定不会是我身后屏幕上的这个样子吧?如此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为什么呢?这是本周广州白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了18家企业在广州监狱举行的别开生面的招聘会,148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参加应聘,现场达成招工意向的120名服刑人员只要一出狱,就有工作了。看到这画面,首先特感动,好多服刑人员出狱后之所以再次犯罪,就是因为没工作,社会和家人不接纳他们,因此没出狱就先有了工作,这对他们及社会都是大的好事。但大好事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这些单位是不是为了给政府部门面子所以拿着工作岗位来,将来再辞退这些工人。另外,招了服刑人员,其他的员工不满意,风头一过,这些服刑人员的工作会不会也就会失去?这些都是问号。只有把这些问号都回答好了,好事才真的是好事。好,接下来看看本周还有其他什么特写。

  中秋奔月

  解说:走!上天赏月去!今年中秋节在成都听到有人这样说可别以为只是个笑话,看,这机票上不是清清楚楚写着吗,成都至月亮。今年会玩的成都人别出心裁的想出,坐飞机上天去看月亮, 有近千名成都市民参加到这个赏月队伍。

  现场:飞机起飞的镜头

  解说:飞机刚起飞,乘客们就开始趴在窗口张望月亮了,毕竟,听了这么多年的奔月神话就要变成现实。

  现场:看到了,看到了。

  解说:当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乘客们终于在机舱外看到了月亮。

  市民:很亮 圆的 和灯泡一样透亮 多圆像灯泡一样亮

  解说:对于这些掏了几百块机票钱,专为看月亮的乘客来说,万米高空的明月总算让他们如愿以偿,

  乘客:心情很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是在天上看的,离得最近看的。

  解说:的确,在中秋之夜坐着飞机去九霄云外看月亮的感觉和平时可大不一样。

  乘客:和平时地上看有没什么区别 ,小多了,亮多,地上看很圆,它现在很小。

  解说:按照计划,这次奔月的5架飞机航程都在一个小时左右,除去起飞和降落的过程,留给人们赏月的时间也就半个小时,尽管时间不长,但还是有人顾不上赏月。

  现场:娘子,请你嫁给我吧。

  乘客:都是一个月亮,但是今天是特别安排的节目。所以月亮的意义和其它的月亮不同 。

  昂贵的采摘

  解说:秋天到了,瓜果熟了!很多城里人都喜欢开着车到郊区,亲自采摘点水果回去。然而最近北京很多市民走到果园门口,却有些不敢进了。瞧,在采摘入口处,标价牌上的定价是:丰水梨、黄金梨均为十元一公斤,成人还要收十元的门票。要知道在城里的价格最多也就两元一斤,贵了好几倍。这些果园要这么高的价让游客们都有些想不明白。

  果农:是根据什么定的价啊,嗨,自各瞎定,这哪有谱啊,多少钱,他要愿意买,你要愿意卖就成了。

  解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高价虽然让远到的市民心里很不舒服,可是看着乘兴而来的家人,很多人也咬牙进了。

  游客:嗨 到农果园里采摘是一种乐趣,这你不能考虑东西的实际价值了。

  解说:虽说出来玩不会太考虑价钱,不过,过高的价格让一些采摘过的人都表示再不愿来了。面对游客的不满,果农们也有自己的辩解。

  果园主:这是你自己摘,自己你挑大的摘,你想外边卖的只有这么大的,掉地上的树上掉地下的。这一块五可以,要我一块五也能卖。

  解说:除此之外,让果农们更为心疼的是浪费。看!好端端的梨咬了一口就抛在一边了,有的果实更是摘下后连纸袋都没剥就丢了;而这一堆梨,则是采摘者刚采下来就倒掉的。这些都加大了果农的成本。怪不得,一些果农对游客是寸步不离。

  果园主:谁会顺你俩梨呀,您万一啪啦扔沟里了,瞅不见了。

  果园主:因为人的流量比较多,也很难看管。

  解说:其实看到这些,大家对采摘园的价格贵一点也是能理解的,只不过也不能高得离谱,高昂的采摘只会让更多的人望而却步,这样的后果相信也是果农们不愿看到的。

  主持人:这周过去了,下个周六可就是十月一号了。黄金周又来了,因此下一周很可能大家的心情已经开始提前放松,不过,下一周值得关注的新闻还有很多呢。目前,我们的个税起征点是800块钱,而有消息说马上要改成1500,到底多少合适?下一周人大将举行听证会,专门听听大家对个税起征点的看法,您看,这事就跟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吧。另外要提醒您,十一开始,又有一大堆跟咱有关的政策法规开始实施,到时候您得注意着留心看着点儿,别影响自己的生活,另外,要告诉您的事是由于下周六是十月一号,新闻频道设置了特别节目,《中国周刊》要跟您小别一些天,黄金周过后咱们再接着聊。好了,下一周的事和下几周的事咱们见面的时候再接着聊吧。

责编:武林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