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郎平谈中国女排:超越自我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副标题:

来源:光明日报  |  2019-10-20 11:13:17
光明日报 | 2019-10-20 11:13:17
原标题:“超越自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正在加载

  郎平来了。

  设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里的会场瞬时一片欢腾。学子们起身张望,热切呼喊她的名字。

  10月19日上午,在“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精神”高端论坛上,她的对话环节延续了40分钟,人人听得意犹未尽。面对主持人的接连提问,她的回答平实、理性而又机敏幽默。超越、传承、集体、实事求是、严格要求……一个个关键词从她口中说出,递给现场听众一把把理解女排精神的“金钥匙”。

  团结奋战:“这是中国女排整体的故事”

  当本届世界杯最后一场赛事结束的时候,一向冷静的“郎指导”在采访中哽咽,并背过身去,迅速抹了把眼泪。

  这次世界杯,有哪些事不容易,哪些人表现突出?主教练又独自承担了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郎平答得利落:“不能说是某个人,这是中国女排整体的故事。过程还是很坎坷,但好在今年我们挺幸运的,队员们没有太多受伤。”

  更令她觉得幸福的是,队员们在成长,不但每人的个人技术有进步,而且“在整体上,队伍不断地走向成熟”。

  郎平还记得,在去年的世锦赛上,随着老队员的离开,成为绝对主力的朱婷承担着很大压力,一度在面对很多问题需要站出来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而今年,“坦然了很多”。在郎平看来,朱婷的成长、张常宁的进步、袁心玥的突破……都是球队内生力量很重要的成长。

  郎平注重传承,她相信一种优良的传统从未离开过中国女排。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正是靠队伍的团结实现的。“不是说所有的年轻人进入女排后,精神就马上升华了。要由成长起来的大队员带领小队员,小队员自觉向大队员看齐。一代代传承下来,让年轻人看到什么是女排精神,该怎样去努力,从而静下心来,战胜训练中各种各样的困难。”

  对话中,一个细节引起了北师大2018级教育学部本科生、北师大高水平女子排球队成员苏雨涵的注意——郎平纠正主持人:中国女排这个团队并非只是场上的14位主力队员,而是包括替补在内的16名队员。

  勇于突破:“每一天都要挑战自我,甚至超越自我”

  “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且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郎平此前说过的这句话,已经成了很多人珍存于心的座右铭。对于输赢、成败、得失,她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

  什么是成功,打到第几才算成功?她的答案早已给出:“我把我所有潜力发挥出来,尽了最大努力,克服了最大困难,我觉得就是成功。”经风历雨之后,相较于结果,她更重视过程,重视过程中的拼搏与努力。

  每一次比赛后都要“从零开始,不忘初心”;“每一天都要挑战自我,甚至超越自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正是郎平给女排姑娘们树立的信条。

  “大家为什么喜欢中国女排?只要一场比赛没有结束,不管输赢的可能性如何,我们都会尽200%的努力去努力。要相信自己,你每一天的积累和努力,最后一定会有结果。”郎平说。

  教练职责:“在一边‘烧柴点火’、全力推动他们向前走的人”

  教练是什么?“就是在一边‘烧柴点火’、全力推动他们向前走的人”,这是郎平的答案:教练对自己一定要高要求,对队伍一定要负全责。

  她把自己对待队员的方式形容为“软硬兼施”,而队员们感受到的,则是“为这支队伍倾尽心血,做什么都舍得”。

  该训练,她雷厉风行,练动作练到队员红了眼圈,一遍遍纠正要领。又很重视科学性,一遍遍回看比赛录像,一个个环节逐一复盘,所有数据都要算出来,然后和队员们一起思考:怎么解决,多长时间?

  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至关重要。每当队员“又累又崩溃”时,郎平总有办法去鼓励。中国女排前任队长惠若琪曾回忆,她为如何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苦恼,郎平对她说:“优秀的运动员不是每场比赛都在巅峰,而是明明今天有很多困难,一样能想到对策,发挥出当天的最佳水平”。这让她豁然开朗。而郎平提及的则是“小红旗”:“我对她们说,你们做好一次我就发一面小红旗。总之是想出各种办法去激励她们,别总让心里不舒服。”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王美莹)

编辑:卢芳菲 责任编辑:王晓遐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来说两句

我要评论取消

提交

微笑
酷
亲亲
耶
鼓掌
调皮
星星眼
大笑
偷笑
比心
点赞
送你花花
礼物
庆祝
666
打气
棒棒哒
打call
厉害了
加油
大神V5
睡着了
发呆
疑问
害羞
晕
哼
抓狂
惊恐
捂脸
机智
抠鼻
体育精彩视频
体育视觉系 换一换
>
正在阅读:听郎平谈中国女排:超越自我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