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竞猜点播CBA中超国足英超意甲欧冠国际足球/法甲网球

听学者讲讲我们广场舞人自己的历史

体育资讯来源:央视网 2018年05月20日 22:1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首先,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古代场景说起。

  在很久以前,一个初秋的早上,人们在土地庙前祭拜,感恩丰收。大家焚香、叩首、献上祭品,却仍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喜悦,人们去到打谷场,点起篝火,围绕着火焰翩翩起舞。

  不断的有人加入进来,一起舞动着身体,融入这份喜悦之中。

  而这,就是广场舞最早的一种形式,而打谷场,就成了最早承载广场舞的广场之一。

  现在在民众中广泛普及的“广场舞”,大都源自各个民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历史悠久,寄托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缅怀、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祈求,或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宽阔的广场、打谷场,或适宜群体歌舞之地,为宣泄人们的感情尽兴起舞。

 

  为了探索广场舞的前世今生,我们邀请到知名舞蹈研究学者——梁力生老师。

 

  梁力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编辑加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文稿约 3 千万字,著有《中国龙舞》、《中国秧歌》等专著、论文 50 余万字。曾担任“首都庆祝建国 50 周年国庆联欢晚会”总策划、总编导,60 周年国庆晚会群众联欢艺术顾问,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表演总导演,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第一至六届盛装表演总导演……

 

  1942 年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解放区掀起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梁力生老师表示:“新秧歌运动对旧有秧歌的形式、内容和舞蹈表现的风格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更能展现出解放后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

  1947 年,东北解放,随着解放军南下,秧歌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解放了的城乡大地,人们扭着东北大秧歌,充分体现出“新秧歌”的风韵和魅力。

  梁力生老师传授记者新旧秧歌不同跳法。

  新旧秧歌

  秧歌原来就是陕北兴盛的民间歌舞之一。早在1942年前,陕北就曾改编、演出秧歌剧《十二把镰刀》,尝试对秧歌进行改革以用之革命宣传。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秧歌队举行盛大的秧歌演出。秧歌通过工农兵等新时代的人物形象,及其穿插的其他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边区的新生活,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

 

  到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就有秧歌队近千个,继而在华北、山东得到发展,之后又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推向了全国,在新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秧歌剧,吸收民歌、戏曲、其他民间歌舞及话剧、舞蹈等因素。

  在延安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秧歌剧,基本采用陕北民歌、郿鄠戏和道情中的曲调,如马健翎的《十二把镰刀》、马可的《夫妻识字》等都选用郿鄠戏曲调。其他解放区产生的秧歌剧,所用的也都是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都是根据东北“二人传”曲调改编。

  秧歌剧的产生发展,不仅从传统的民歌歌舞演出场合及其表演功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且秧歌剧的音乐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探索,为在秧歌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新歌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照

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照

  广场舞的三大阶段

1、初始阶段

  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审美追求与评价标准也产生了巨大变化,群众性的广场舞活动应运而生。到了 90 年代,广场舞逐渐形成风潮,从东北兴起的群众性的广场舞活动,逐渐向南蔓延。

 

2、流传阶段   

  90 年代中后期,这种舞蹈形式被各地区人群接受,各地根据自己的突出的特色民间舞,创编发展成了丰富多彩、易于普及的广场舞蹈形式。

  比如湖北的“跳丧舞”,原本是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后,给老人守夜的大家围跳的一种舞蹈,以歌舞祭奠亡灵为目的,是为丧事而服务的。现在成为人们表达欢乐情绪的,欢快活跃的广场或舞台舞蹈形式。民众喜爱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舞遍地开花。

  丧舞:跳丧舞 又称"打丧鼓",土家语叫"撒尔嗬",是巴人后裔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跳丧舞是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开场时先由一人提锣绕棺边敲边唱,其后掌鼓师和众舞者便以"相合之声"加衬词衬句,歌子曲调宽广、音域奔放、节奏明快,极似古巴渝民歌。跳丧舞有双人、三人、群舞三种形式。

湖北“跳丧舞”

湖北“跳丧舞”

  还有重庆黔江地区的土家族舞蹈,贵州苗族的舞蹈,云南红河的彝族烟盒舞等等,大量传统民间舞蹈,都通过不断衍变,成为各种特色鲜明、简单易学的广场舞蹈,广为流传。

  烟盒舞: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

  各种类型的体育健身舞、街舞、舞厅舞等也融入“广场舞”中,体现出强烈的“广场舞多元化”趋势。

3、分比阶段

  进入21 世纪,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投入空前的力量。大量优秀传统舞蹈进入校园,学校成为非遗的传承教育基地,各地区的舞蹈也成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大量青少年称为舞蹈活动爱好者。随着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参加到了广场舞的潮流中,引发出全民喜爱广场舞蹈活动的热潮,使广场舞的社会功能呈现出一种复合效应。

  广场舞的初期参与者,基本是离、退休热源,中老年群体,女性居多,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到了中期普及阶段,参与者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其他年龄段的民众逐渐增加,人们开始追求形体美,注重精神愉悦,体验生命的美好与意义,对舞蹈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到今天,广场舞群体已经一分为三:初层次的人们重视强身健体,体验舞蹈美;高层次的人们更注重舞蹈带来的精神享受,对舞蹈的文化内涵有了更迫切的追求;尖端层次的广场舞活动者,已经开始探索舞蹈的深层世界和更高的艺术境界。

  我们,为广场舞修史

  我们看到了广场舞从热情的秧歌走到精致独特的流行舞蹈,紧接着迎来了时尚新潮的潮流热舞。今天,梁力生老师为我们补充了诸多发展中的细节。

  在远古的大地上,人们是如何舞蹈的;在红色的年代,人们又是如何宣泄心中的喜怒的;改革开放后,人们追求起了美,舞蹈的变化是如何的;如今的广场舞,娱乐、艺术、竞技,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相关阅读
我要纠错编辑:林芷竹 责任编辑:王静
新闻聚焦
专题推荐

860010-110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