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结果几无悬念的全运会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因为刘翔的复出,被炒作得如同世界杯决赛般令人瞩目,这恐怕也算是绝无仅有的“全运制造”了。
10月25日的夜晚对本届全运会来说绝对是个大日子。这个日子不一定会产生世界纪录,也不一定会有爆炸性新闻出现,但有了在跑道上飞奔的刘翔,一切成为大日子的元素就都有了。
这是一次集体性的狂欢。济南奥体中心像开幕式一样几乎坐满了兴致盎然的观众,就连刘翔做准备活动的训练场外也是人头攒动。以至于主办者不得不提前5小时就在奥体中心外围实行交通管制,这样的待遇,全运会一般只有开闭幕式才有,而十一届全运会又多了一次。
同样提前5小时的还有蜂拥而来的各路媒体记者。为了确保拿到有限的场地记者证,很多记者不得不提前5小时就在领证处排队。拥挤的场面,躁动的情绪,让不少人重新意识到当记者还是个体力活儿。
电视台和网站做得就更明显了。从比赛开始前的两三个小时就不间断地播报着刘翔的动态:刘翔出门了,刘翔上车了,刘翔压腿了,刘翔慢跑了……可谓全方位“地毯式”报道。刘翔的一举一动,哪怕是皱个眉头、撇个嘴角,都会被“一网打尽”。
而事实上,这样的“狂欢”早在刘翔尚未进驻全运村时就已经开始了。什么时候来?住酒店还是进村?会动用多少安保?会不会享受特权?问题很多也很家常,但就是这些在别的运动员身上根本算不得新闻的小事情,却被媒体津津乐道并不厌其烦地报道着。
狂欢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为了一睹飞人风采,济南市民积极踊跃,不管是预赛还是决赛,只要能看到刘翔,就是幸运的,就是时尚的。有趣的是,就连出租车司机都会利用短暂的载客时间,和记者聊一会儿刘翔。当翔迷、粉丝这类“80后”语言,从50多岁的老司机嘴里认真地蹦出来时,让人听了直想笑。老司机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花钱看预赛的亏了,因为刘翔只跑了小组第二,“没有正儿八经地跑”。而可以免费看刘翔“正儿八经跑决赛”的媒体记者,则赢得了老司机由衷的羡慕。
现场激情涌动,比赛紧张激烈。尽管没有特拉梅尔,没有罗伯斯,如愿三连冠的刘翔依然像个王者那样赤脚绕场一周接受全场观众的起立欢呼。对于一个渴望比赛终于又重新出发的运动员来说,他的兴奋合情合理。
所以,这是一次由各方配合且极其默契的狂欢。跑的人高兴,看的人开心,跟着刘翔打转的记者则不愁没新闻。只是当一次全运会的比赛被渲染成如此模样时,刘翔的被神化以及集体的狂欢已难以避免,飞人走下神坛成为凡人的愿望,只能再次成为一种奢望。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而重新出发的刘翔将不得不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以一个人的孤单承载起中国田径的寂寞。
但不管怎样,那个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刘翔,还是终于回来了。
相关链接:
责编:胡迪